编辑:sx_chengl
2016-06-24
这是一篇推进农超对接需生产流通并重的内容,从下游的零售环节来看,对于超市而言,扩大“农超对接”的障碍主要是后续投入成本过大,同时缺乏赢利模式和长效机制作为支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农超对接需生产流通并重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与传统蔬菜流通方式相比,“农超对接”在蔬菜价格大幅波动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面临着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超市动力及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推进“农超对接”,需要在明确定位、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政策扶持重点从生产转向生产与流通并重,形成“抓两头、促中间”的政策格局。可追溯体系,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尽管“农超对接”在稳定部分蔬菜品种价格、减少流通环节、保障农民收益和促进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蔬菜流通基础条件来看,大面积和大规模推广“农超对接”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从上游的种植环节看,蔬菜种植组织化程度低是影响“农超对接”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蔬菜种植仍然以农户家庭分散种植和决策为主,存在种植品种少、种植面积小、设施现代化水平低、市场信息不对称、诚信履约观念薄弱等特征。尽管不少地区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作出努力,但短期内在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超市扩大“农超对接”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大量蔬菜的供货渠道依然依赖于城市蔬菜批发市场。
从下游的零售环节来看,对于超市而言,扩大“农超对接”的障碍主要是后续投入成本过大,同时缺乏赢利模式和长效机制作为支撑。大规模实施“农超对接”,超市需要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冷链设施、检测设备、店面设施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同时还要承担日益提高的地租、劳动力和运营成本。在目前国家对“农超对接”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的条件下,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超市的投入回报明显不对称,因此扩大“农超对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
此外,在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在实施“农超对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障碍,主要包括: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资金匮乏,融资普遍困难;税收政策不适应“农超对接”发展要求,已有的扶持政策也亟待落实;蔬菜种植环节人工成本增加幅度较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及有关服务资源严重不足。二、 进一步促进“农超对接”的政策建议
要进一步促进“农超对接”,必须同时着眼于生产和流通,将政策扶持重点转向生产和流通并重。一方面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零售终端参与发展“农超对接”的动力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流通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形成“抓两头、促中间”的政策格局。
一是继续提高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合作社在产销衔接中的重要地位。严格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增强合作社在集中采购、统一销售、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真正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避免合作社由少数人把控、成为农业销售公司的翻牌和为享受国家税收优惠而挂出的幌子。
二是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增加对现代化蔬菜大棚建设的补贴,将有关机具(如自动卷帘机)纳入农机下乡补贴范围;增加对参与“农超对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市投资建设物流中心、冷链系统、配送中心、检测中心等设施的投入扶持,一方面提供专项补贴、贷款贴息、税收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对其日常运行费用,特别是与食品安全和可追溯系统有关的检测中心、信息系统等也纳入补贴范围。三是进一步制定和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消除以任何理由阻碍合作社提供免税增值税发票,坚决执行超市采购“农超对接”产品的增值税抵扣政策。对超市扩张“农超对接”经营面积,政府提供相应补贴或税收减免。对“农超对接”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市,以其实际交易量为依据,对整个超市的应缴税收进行一定减免作为鼓励。
四是完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议在山东、陕西、海南等蔬果的主产省份实施农业融资担保基金(公司)试点。担保基金采取中央财政投入、各级地方财政配套的方式,实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完善担保金补充机制和考核体系。由农业发展银行提供农业小额建设贷款额度,鼓励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与贷款业务。
五是加强蔬果类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针对“农超对接”的主要蔬菜品种,制定符合需要的国家标准,或者委托行业协会及主要企业制定行业推荐标准、示范品规等,提高“农超对接”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标准化程度;推进农超对接需生产流通并重提高超市标准筐、托盘等物流设备的标准化水平,提高物流操作的标准化水平;鼓励超市经营符合标准的自有蔬菜水果品牌。
网友们,推进农超对接需生产流通并重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
相关推荐:
标签:中国经济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