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其它经济学论文

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几点分析

编辑:

2014-02-24

二、中国居民消费者行为的几点特征根据恩格尔的理论,我们可以从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 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人口统计特征(demograp 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1)子女的养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居民消费习惯很符合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他们习惯于以整个生命为计划范围来分配自己的消费。

可以说,中国居民存储除了应对风险以及未来养老,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子女未来的消费考虑了。我们不妨将子女的养育考虑进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此理论称为父母生命周期理论。

举例来说,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同时要养育孩子到40岁,然后计划到60岁退休,预计在80时去世,这样他的生活年数(NL)为60年,工作年数(WL)为40年,育儿年数(ML)为20年,而每年的工作收人(YL)为300,000人民币,则他的终身收入=YL:I:WL=12,000,000(人民币)。

根据父母生命周期理论的假定,人们总希望自己一生能够稳定地消费,包括在养育自己子女时也能保证子女能同自己保持一个消费水平(假设一个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那么他在育儿年数(ML)里会消费两倍的平均水平,相当于他的消费周期在原有的生活年数(NL)的基础上还要再加上育儿年数(ML),因此他的每年的平均消费水平将是:在这个例子里,该人在非育儿时期内将每年工作收入的wL/(NL+ML) =1/2用于消费,而在育儿时期内将每年工作收人的2WL/(NL+ML)=1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子女的养育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程度,中国居民尤其是如此,因此他们偏好储蓄胜于消费的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养育子女的压力。

(2)奢侈品消费和外国品牌效应中国人对于奢侈品,尤其是国外奢侈品有着独特的爱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亚洲国际豪华旅游博览与胡润百富14日共同发布报告,2010年中国旅游者的购物花费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占全球跨国消费的17%。英国《卫报》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名牌时装购买能力预料将占到世界的44%。甚至世界奢侈品协会不久前刚宣布, “中国将在2012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属于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人们往往追求奢侈品消费的目的就在于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标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再通俗一点说,奢侈品消费其实就是面子消费,人们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不得不消费奢侈品。再加上中国消费者群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外国品牌效应,即中国消费者更为偏好其他国家的品牌和商品。最终导致了中国家庭对于外国奢侈品的病态消费。大量对于国外奢侈品的消费造成了中国家庭宁愿牺牲原本该有的本国消费水平,增加了别国的居民消费,浪费了中国的消费能力,最终也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已。

(3)高投资挤占消费如今的中国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全民投资”的社会,由于中国银行的实际利率常年保持为负值,很多人选择以投资代替储蓄。散户进入资本市场原本是有利于资本的健康流动的,但是中国散户中往往存在着盲目投资的行为。

出现这种情形与中国人民由生俱来的强烈的敛财感有关,对于个人来说这并无大碍,但是如果全民都这样盲目投资,只会导致投资市场要么形成大量泡沫,要么就被不法内幕操作所操控,进而造成中国投资市场的畸形发展,也导致下一轮的投资成本更为高昂,进一步挤占了消费,最终形成了一个高投资挤占消费的恶性循环。

譬如说高房价就是房地产业的过度投机和炒作造成的,结果过高的房价导致众多的买房者在房地产上花费过多的资本,反过来就挤占了这些买房者本该有的消费份额,最终抑制了消费。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