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经济学 > 其它经济学论文

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

编辑:

2013-12-05

三、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将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在相当的时期内,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维持着极大的经济和技术的梯度差,从而具备了国际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势能。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将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只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由制造业为主体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的方向前进。2030年左右,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领域将是金融、保险、咨询、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部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将是中国取得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当前,发达经济体不仅持续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向少数发展中经济体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考虑产业转移承接国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如微软、IBM等部分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开始将部分研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FDI的生产和贸易环境在中西部地区间垂直分离
  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收紧了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加工、装备等制造业领域,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等能源,对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来自国内和国际的产业转移,需要深刻汲取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必然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路径。

  3、东部地区肩负引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任
  东部地区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格局,以集约化引领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建立和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国际服务外包、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的跨国转移,加速了中国东部地区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进程,有益于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推动下,推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软化,使得东部地区形成总部经济、创新载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极,并不断向中西部辐射和转移,最终促进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向标。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往往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经济发展程度。就中国当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区和行业特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事实上就是提升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实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迁移的过程。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