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0-21
中国人口总数大,就业岗位有限,因此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长期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对外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包工作也同样带来众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内就业压力。从某一程度上来说,低廉的劳动力优势缓解了农业隐形失业问题,这种社会福利是大部分国家在全球产业转移中都无法惠及的。中国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中负责加工、组装的部分,从国内角度来看主要经过进口-加工-出口三个环节。随着大量外资的引进,许多外资公司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经常账户上进口为零。生产出成品之后,外资公司将产品向海外销售,获取销售利润,产品出口收益记录在中国出口账户上,而实际上中国只是作为出口收益的“属地”,真正获取这部分收益的“属人”是外资公司。这里的外资公司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设立的公司。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电子机械、皮靴、玩具以及服装。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与周边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呈现逆差状态,而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呈现大量的贸易顺差。
四、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产品内贸易对贸易顺差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将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关系及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加工贸易总额与贸易顺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阐明其中的内在联系。由于中国从1981年开始发展产品内贸易,因此加工贸易贸易进口与加工贸易出口数据选择1981~2008年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于1981~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在本文实证检验中,分别设进出口差额以及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SUR、PRO。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之前,首先运用Eviews对序列SUR和PRO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进出口差额的ADF检验表明,SUR在差分前是不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因此SUR序列为二阶单整过程。
在对加工贸易总额的ADF检验中发现,PRO是一个三阶的单整过程。在协整检验中,根据降阶规则,本文等号两边的变量的单整阶数要求相等。由于等号左边的SUR序列是二阶单整过程,因此需要转化PRO的形式,使其序列同样变为二阶单整过程。在此,将PRO变量去对数,重新进行ADF检验。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PRO的对数形式经过二阶差分后平稳,因此LPRO是二阶单整过程,在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中,加工贸易总额将以对数形式出现,以保证检验的正常运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运用Eviews中的Granger Causality Tests,检验贸易顺差(SUR)和加工贸易总额(PRO)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Estimate VAR中,根据AIC、SC最小值原则,选择滞后4期为最优滞后期(选择过程略)。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观察两个假设的可能性值,可以得出,可能性值分别低于1%的显着性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得出结论:(1)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的格兰杰原因,即加工贸易增长促进了贸易顺差。(2)贸易顺差是加工贸易的格兰杰原因,即贸易顺差增长促进了加工贸易。
可见加工贸易能够促进贸易顺差的扩大,同时国内贸易顺差也能显着正向作用于加工贸易,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前者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因此下文将对两者的长期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协整检验
在LPRO与SUR时间序列都为二阶单整的基础上,做如下协整回归,检验二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AIC、SC最小原则,选择滞后5期最为时间序列LPRO和SUR的最优滞后期。检验可得,上述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其中,LPRO的t值显着。上述等式说明了加工贸易与贸易顺差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加工贸易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总额就会上升225个单位,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长期关系。
利用协整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SUR(t)= 1.528*△SUR(t-1) +1.47*△SUR(t-2) +1.388*△SUR(t-3) + 1.340*△SUR(t-4) +1.276*△SUR(t-5) +1219.606*△LPRO(t-1)+ 647.696*△LPRO(t-2)+ 1088.004*△LPRO(t-3)-743.992*△LPRO(t-4)-650.511*△LPRO(t-5)-612.046-1.384( SUR(t-1)-225.053*LPRO(t-1)+ 1259.052)
上述模型将长期效应和短期影响明确分开,SUR(t-1)=225.053LPRO(t-1) -1259.052为长期均衡关系,调整系数为-1.384,表明误差修正项对△SUR(t)的调整速度,负数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短期动态关系较为复杂加工贸易对数与贸易顺差总额的滞后一期至五期均对贸易顺差产生短期影响。
五、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的形成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贸易顺差也会对加工贸易产生正面影响。基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从加工贸易的角度出发,提出减少贸易顺差的一些政策建议。
(一)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政府需要加强外资引进测评力度,合理引导海外产业链向国内的转移。对于大规模的产品外包承接,地方不能一味追求政府绩效全盘接受,而忽略了产品和生产链本身的质量及其发展潜力。政府需要制定更为全面、严格的外资引进政策,对于引进的外商投资,不仅要考量其规模,更需要对其产品链中涉及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中间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考虑其是否对地方整体发展有益。在对产业链进行综合评估之后,再重新思考对于外商投资的引进问题,逐步减少低质量外资,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逐步取消某些吸引外资政策,如“超国民待遇”。推出此类政策的最初目的是吸引外商投资,而现今中国已经建立并且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加工组装地位,优惠政策反而会导致更多的“假外资”流入国内。对于欧美国家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优惠政策的取消并不会影响其FDI的进程,因此取消部分政策实际上是给所有面向中国的产业转移进行了一次“过滤”,使得海外投资市场更加透明,利于中国FDI的长期发展,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二)改善进口结构,在贸易转移过程中适当加大进口规模
在上文中提到,欧美、日韩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链转移的同时,也会向中国出口精密部件,并且这种情况是常态。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限制(如美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部分进口往往有限。政府需要在国际贸易协商中加强谈判技巧,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以获得更多的进口机会。同时改善国内进口环境,实行进口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国内。对于进口的内容,不仅包括精密仪器,也要拓展至国内短缺的原材料、精密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进口,逐步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进口结构。随着进口量的扩大,贸易顺差的压力会有所减小。
(三)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增长方式
劳动力低廉的特点使得中国外贸出口呈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即出口量是由大规模出口而非高收益引起。要摆脱加工贸易引起的贸易顺差,就必须打破当前的贸易格局,脱离“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不断向上攀升,最终实现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政府需要重点发展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外包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辅以金融、财政、投资政策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直至出口贸易实现内涵式发展。当然,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产业结构没有彻底转换之前,外贸都要始终保持自身比较优势,将加工贸易作为本国外贸的一大奠基石,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良性转换。
(四)发展良性循环
从上述的格兰杰检验,得出结论:贸易顺差也会对加工贸易施加正面影响,因此贸易顺差的减少会引起加工贸易的减少,由此进一步降低贸易顺差总量。由于两者相互促进,可形成良性循环,以达到最终缓解贸易顺差的效果。
以上政策建议是从加工贸易角度出发提出的,实际上,贸易顺差是一个宏观问题,受到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优化一方面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加工贸易属于影响贸易顺差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国内消费需求、外汇管理、经济发展等,只有综合所有因素考量贸易顺差的形成,并针对各方面问题辅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调整,才有可能引导贸易顺差达到较为合适的位置,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1]邓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7,(9).
[2]管涛,王信,潘红胜,林艳红.对当前我国贸易项下异常资金流入的分析——兼评渣打银行王志浩关于贸易顺差的研究报告[J].国际金融研究,2007,(6).
[3]何帆,张明.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J].财贸经济,2007,(5).
[4]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1992 ~2003 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
[5]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5).
[6]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6,(11).
[7]刘光溪.论经济转型期中国汇率改革作用的局限性——客观、冷静地对待国际收支“双顺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刘光溪.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虚拟性”与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J].中国外汇管理,2005,(8).
[9]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思考[J].经济学,2007,(2).
[10]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J].世界经济研究,2007,(2).
[11]孙彩梅.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7,(28).
[12]佟家栋.中国贸易收支顺差调整的可能性探讨[J].国际贸易,2007,(5).
[13]许煜,徐翱,尚长风.中国式财政分权与贸易收支顺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8).
[14]徐毅.从产品内分工看我国外贸顺差的成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
[15]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16]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8).
[17]张茵,万广华.试析我国贸易余额波动的成因[J].经济研究,2005,(1).
[18]钟山.关于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是,2009,(16).
[19]Whalley, John and Xian Xin. China‘s FDI and Non-FDI Economie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Future High Chinese Growth.[J].China Economic Review 21, 1 (March 2010): 123-135.
[20]Hummels, David, Dana Rapoport, and Kei-Mu Yi (1998),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79-99.
[21]Hummels, David, Jun Ishii, and Kei-Mu Yi (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1), 75-96. Knetter, Michael M. and Matthew J. Slaughter (1999), "Measuring Production-Market.
[22]Yin-Wong Cheung & Menzie D. Chinn & Eiji Fujii, 2010. "China‘s Current Account and Exchange Rate," NBER Chapters, in: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 pages 231-27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23]Martin Feldstein, 2008. Resolving the Global Imbalance: The Dollar and the U.S. Saving Rat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22(3), pages 113-25, Summer.
[24]Alicia García-Herrero and Tuuli Koivu,2007. Can the Chinese trade surplus be reduced through exchange rate policy? [N].BOFIT Discussion Papers 6 - 2007.
那么关于产品内贸易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机制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国际贸易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