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6-04
首先,为什么出现居民消费在GDP中比重持续下降?这一方面是劳动报酬相对比重下降,资本收益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以及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居民的未来预期风险加大,因而导致强制性储蓄的结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从18.9%提高到27.5%,同期农村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从22.6%微降至22.1%。加权平均计算,全国居民储蓄率从20.6%提高到26.0%,还是明显上升的趋势。考虑到近些年来城镇高收入居民的收入调查数据明显偏低,实际的城镇居民储蓄率和全国居民储蓄率上升幅度可能更大。
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报酬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这在过去一个短时期内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反而由于保持了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成为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一部分人反对改善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的一个理由。但是从宏观经济和长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为即便不从公平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劳动者收入伴随经济增长而相应增 长,经济就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增长就不可能长期持续。
4、扩大内需靠投资还是靠消费?
政府投资、扩张信贷和鼓励居民消费都可以拉动经济。短期内,因为消费不可能迅速启动,需要一定的投资拉动。信贷扩张带动的也是投资。但投资越多,生产能力扩张越快,就越要靠消费增长来吸收产能,否则就会导致供求失衡和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增长乏力。即便政府投资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不用于生产性项目,也无法起到调整消费和储蓄结构失衡的作用;而大幅度放松信贷的结果,更会导致生产性投资迅速扩张。
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的情况下,投资只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拉动效应。一旦扩大内需的投资结束了,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局面就可能再次出现,经济就有可能再次掉下来。现在的4万亿扩大内需计划中,投资占了一大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也主要是投资,而且事实上不可能不导致产能扩大。现在应当调整政策重点,从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转移到调整结构、改善机制、启动国内消费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
5、启动消费增长靠什么?
导致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长期以来在劳动力供应充裕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抑制了低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升,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非劳动收入比重上升,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可用于消费的居民收入增长。
其次,现行税收体系没有解决资源收益、垄断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合理分配问题,国有企业不分红,资源产业不交资源税,助长了非劳动收入比重的上升和企业储蓄的上升。公共资金管理不当和流失更加剧了上述情况。
第三,长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分追求高投资、高增长、高税利,使要素配置发生失衡,不利于小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助长了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这是因为高收入居民储蓄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收入分配向高收入居民倾斜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率自然上升。
第五,社会保障缺失使老百姓不敢消费。医疗、教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不足,价格居高不下,超过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这些都导致了强制储蓄。有人说近些年居民储蓄率没有提高,这与数据失真有关。近些年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大大低估了,他们的储蓄率也被低估了。
6、政策考虑
(1)我国现在的社保体系不但没有对城镇居民全覆盖,更由于地区分割,不利于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保障。建议加快推进基本社保的全国统筹和联网,尽快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接续。较发达地区可以搞附加保障。
(2)扩大教育是长期回报率非常高的社会投资,同时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居民储蓄压力,提高居民消费。建议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用较短的时间基本普及12年教育,不要等到2020年。这也有利于在近几年推迟新增就业,减小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压力。
(3)现在1.4亿农民工大部分把家留在农村,无法在城市安家,主要是住不起房,孩子上不起学。这不利于城市化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议将廉租房政策扩大到覆盖全体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的农民工,让他们在城市能够安家,他们才能安下心来,也有利于启动消费。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实际上只补贴了少部分中等以上收入居民,造成分配不公平,建议将这部分资源全部转移到廉租房建设和维护上来。
(4)改革财税体制,将垄断行业和资源性行业的超额收入收上来,用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中国不能搞过度福利化。但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是必须的,人人都应当享有。长期把大量人口排除在社会福利体系之外不仅不公平,也是危险的。社会福利搞起来了,就保证了城市化和消费增长,也就保障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相关推荐
标签:国际贸易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