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04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开始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毛泽东决定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步伐。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点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5%,达200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军工、机械、电子、化工、交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部门,建成国营企业29万个。
到1975年,全国1500个大型企业中,西部占40%,三线地区基本上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了近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和生产体系,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个战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战略环境,前期是苏联援助,国际形势温和,开放型发展;后期是外部封锁,国际形势险恶,全封闭型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平衡工业发展布局。战略思路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相结合;战略特点全国一盘棋,重点在内地;战略成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工业发展格局,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独立自主。
二第二个战略阶段: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地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开放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讲话中指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因此,特区要“成为开放的基地。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又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战略。
邓小平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创新就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部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同时,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在实践中也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区域经济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对此,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思路。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二个战略阶段为2O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基本特征——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开始第三次产业转移;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战略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步伐。战略思路是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战略特点— — 渐进性开放,阶梯式发展;战略成果— —建立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面向世界的发展步伐,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标签:发展战略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