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gl
2016-07-04
消灭城乡差别要靠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归根结底是要靠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去实现,这里是一篇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给农村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时农村学前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幼教
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教改革伊始,就展开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激烈讨伐,但时至今日,“小学化”倾向仍在广大农村幼儿园肆虐。据笔者在西北某省十几个县农村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农村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如同小学生一样,背着沉重的书包,从早到晚在教室内学习识字、写字和算术,回家后还有数不清的作业。为什么“幼儿教育小学化”被教育界围剿得体无完肤,却未能阻挡住沉重的学习负担向农村幼儿园漫延?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西北农村为例,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做出分析。
一、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无形的压力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指社会分为不同层次,各个层次间具有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方面的差距。社会分层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因此,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有着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其中包括教育活动。社会分层刺激着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取得职业资质,以便个人在介入社会分层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社会流动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是指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即从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转换到另一个阶级、阶层或职业的现象。社会流动以社会分层为前提。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流动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向上流动更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目标。人们期望能够以其学历、智慧、才能和社会贡献取得更高的收入、权力和声望,即由较低的社会阶层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因此,一个社会的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希望,通过后致性规则即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
个体能否实现向上流动取决于诸多因素,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途径。有关研究表明,个人的教育程度与其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人们在追求向上流动时往往需要借助于某种职业,而决定职业地位的首要因素就是教育学历。人们获得的教育文凭越高,积累的教育资本或人力资本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缺少社会流动,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文化和象征身份,现代社会的流动程度较高,教育的经济功能和选择功能也就凸显出来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人是经济的动物,他总是竭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教育在当今社会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农村孩子在幼儿园伊始就被要求开始刻苦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了农村家长督促孩子苦学的至理名言,也推动着幼儿园的孩子们提前加入到学习的竞争中来,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学历文凭,为了未来满意的职业,为了获得社会分层中的有利位置。这是个人和群体做出教育选择的必然逻辑,也为农村幼儿努力学习小学教育的内容找到了看似“合理”的借口。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幼儿教育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行户籍制度以来,人为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城乡分割和城乡不平等。”城乡人口在劳动条件、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同时城乡分离也限定了农民的社会流动,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最终,“农民”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特殊身份的代名词,使先赋性因素成为决定农村人口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而考试制度使农业人口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成为可能。
对于依赖贫脊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通过考试沿教育阶梯拾级而上,无疑是他们摆脱农民身份,把握自己命运的惟一一条有规则可循的途径。激烈的学业竞争不仅成为必然,而且竞争结果也是显在的。学业竞争的获胜者进入高等学府,获得较高的学历,并由此拥有城镇户口、优越的工作环境、较好的经济利益、较高的社会地位;学业竞争的失败者,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条件,只能加入到城市打工族中,成为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两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显而易见。这必然带来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地祸及农村幼儿园的孩子。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教育质量的差异
根据我国教育经费统计报告,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在逐步提高,但经费的投入极不平衡。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是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1995年全国这项经费占幼教总支出的比例为58%-60%,但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幼儿人数只占入园总数的34%。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幼儿园。而幼儿人数最多,最缺乏经费的乡村,政府经费投入最少。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县财政和幼儿园收取的学杂费。而像西部的诸多贫困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薄弱,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更是没有稳定来源,经济滞后也使社会多渠道筹措经费困难重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一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机构短缺,大批幼儿被拒之于幼儿园大门之外,无缘接受教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5个贫困县共有幼儿园44所,平均各县只有1-2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仅能容纳一两百名幼儿。甘肃省陇西县有18个乡,仅有9个乡建立了中心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又使得办园条件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教育设施,无法吸引幼儿,也无法得到农村家长的认同,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加之教育观念的滞后,识字读本成为了农村幼儿教师最为依赖的教育资源。农村幼儿也就不能不学习那些远离他们生活,但“将来有用”的知识。
(二)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着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态度与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时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低,待遇差,没有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在贫困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她们时刻想摆脱农村生活去城市寻找机会。但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朴素的职业责任感又促使她们希望帮助农村孩子走出贫瘠,走向城市,这又使她们愿意积极工作,希望孩子们能多学“知识”——学识字、写字和做数学题等,为以后实现向上流动储备“资源”。
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使农村幼儿教师初步了解了幼儿的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但这与家长强烈要求学习“有用知识”的需求产生矛盾,因此迫于生存的压力,农村幼儿教师也不得不以教授识字、算术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农村幼儿教师的这种两难处境不仅会影响她们的职业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着农村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影响着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方向
父母对孩子的学历和职业地位抱有上升期待,这是存在于许多阶级社会的共通现象。在靠天吃饭的西部农村,种地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日常生计,这显然不能使一个家庭走出贫穷。因此农村家长让子女跳出“农门”的愿望十分强烈。孩子的上升流动成为父母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幼儿园应该教孩子们将来有利于考大学的“有用知识”也就成为农村家长的共同心愿。
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中,78.9%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所谓“文化知识”是指识字 (62.7%),数数(52.8%),讲故事(49.2%)、唱歌(36.6%)。幼儿教育成了为孩子将来升学做准备,这种倾斜的教育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西北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园方向。调查发现,56%的农村幼儿园以识字、写字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方式,这种思想的顽固存在。必然会成为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根除“小学化”倾向,减轻农村幼儿学习压力的应对策略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源存在于广泛的社会不平等中,因此,农村幼儿教育改革离不开社会改革,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够推动这方面的探讨。
(一)打破以户籍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对农业人口的职业流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是现阶段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国家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导向的有效性,改造城乡二元结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具有开放的流动渠道和公正的竞争规则的社会,使跨阶层的长距离的向上流动成为可能。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相信,学习竞争并不是获得社会位置的唯一途径,即使不上大学也可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才能从根本上把学生,包括幼儿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也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体系与社会公平体系,才能使农村幼儿与城市幼儿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二)强化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大督导与评估的力度
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也是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必须切实履行其管理职能。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如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给予更多地政策倾斜,以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应承担起对农村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督导与评估,建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约束机制,端正办园方向。通过定期对农村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的教育行为,并给予正确的示范,规范办园行为。同时,还可通过各种正规与非正规的途径,如黑板报、广播、电视讲座等,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优化教育的内部因素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选择切合本地农村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幼儿的学习内容。
(四)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寻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消灭城乡差别要靠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归根结底是要靠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去实现,“跳农门”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包括家长对孩子作为“人”的基本价值缺乏认识,那么,就不可能真正考虑孩子的权力,包括游戏、休息的权力。因此,改变农村幼儿家长的价值观念,形成合理的子女教育期望,最终有利于减轻幼儿学习压力。在这方面,农村幼儿园应发挥其教育辐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创设有利于农村幼儿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这篇关于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幼儿教育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