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编辑:

2014-02-24

2.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失误。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要求脱离了学生心理经验,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压制学生兴趣和爱好: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校实际的教育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评价体系、价值体系滞后于学生和时代所需求的评价、价值体系等。这一切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统一性中的消极因素与学生自我统一性中积极因素的冲突。如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简单,在教育中经常采取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本身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言行不一,行为不检点等。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背离教育的原理、规律。这一切也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中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4社会因素对中学生产生影响

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不良团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

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社会舆论造成中学生的反感,因此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由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环境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自负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上学后也是一帆风顺,成绩突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因此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养成了任性、自负的毛病,听不得劝告或批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心理。

自卑型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和第一类正好相反,由于某种原因而自卑,或因在家不被重视,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等,因自卑而干脆自暴自弃,整天沉溺于烦恼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对周围的一切采用怀疑、敌视的态度,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理解和支持。一旦他的优点和进步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和家长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困惑型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由过去的 “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发现有不少事与教育者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家长欺骗和戏弄了自己,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标签:心理学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