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编辑:sx_chengl

2016-07-18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这里是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数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自身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能力,应努力践行行之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活动    做数学    应用意识

陶行之先生早年提倡“教学合一”,几年后他把这一提法又调整为“教学做合一”,而且把“做”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法子……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数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践行行之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形象而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基本原则之一。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获得数学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时,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活背景形式出现,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通过交流学生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再观察每个学生所持年历的共同点,与不同,师生在不经意的谈话交流中梳理了主要知识,学生学得饶有兴致,他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2、调整充实教材内容,从生活原型中提炼例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生动的素材,以促进学生投入大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数学。教材中有些例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好理解,学起来不感兴趣。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充实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变单纯的计算为学生动手操作,变枯燥的问题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学数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这一内容时,教材原先设计的情境是绕体育场跑道跑步,计算跑两圈跑了多少米。平时学生接触标准跑道的机会不多,在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题材并不太感兴趣。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切合世博会的召开,巧妙地设计购买世博会门票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购票问题的解决,从中体会算理,掌握算法,并以此为主线开展相关主题练习巩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堂练习取材于生活,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会因熟悉而感到亲切,解答问题时,思维自然活跃。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又使学生意识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数学很有用。坚持如此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在练习的取材上可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下面的“某运动服装店泳衣销量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丰富的数据信息——“从图中可以知道些什么?”分析数据——“想想为什么在4月的销售量最低,7月的销售量最高?”表达自己的统计直觉,进行相关的预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销售量可能会怎样?”体会统计的价值——“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或是一个购物者,看着这样的统计结果,你会做出哪些决策呢?”

4、设计布置数学实践性作业,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作业,学生一点也不喜欢,只会应付完成,作业质量不可能高,往往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巩固知识技能的目的。如果布置实际应用型作业,学生就会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从而能达到预期目的,让学生知道做作业的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学生对1千克实际有多重的体验。让学生回家称1千克的鸡蛋拎一拎,数一数有多少个;跟着妈妈到菜场买菜,看看妈妈共买了多少千克的菜,帮着拎一拎;自己回家用塑料袋试装出1千克的大米,再称一称,看看是装多了,还是少了……

再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认识小数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课前调查,看看商店标价牌上的标价方法,拍摄照片或记录下来,在课上充实教材内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5、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拓宽渠道,提高应用能力。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两个部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向课外延伸。所以,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查、整理等过程,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和意识。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后有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去春游”,这是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与出游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很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规划行程,进行活动计划的起草、修改和各项开支的预算,参与可能遇到问题的集体讨论,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想办法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就真正自觉主动地调用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最大限度地锻炼了用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是每个年级的任务,是每位教师的任务。每一种数学知识都可以成为其载体,成为其依托,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在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原型时,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生活原型必需服务于数学知识,必须有利于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这样才能做到源于基础,又能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陶行之教育名篇》  方明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  侯京友   山东教育出版社

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不是对网友们有所帮助呢?希望网友们认真阅读,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相关推荐:

浅析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  

激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化因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