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美术教育论文

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

编辑:sx_chengl

2016-07-04

任何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是短视的,是没有前途的。本文是一篇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任何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是短视的,是没有前途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传统文化;思考

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常常是影响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的主要原因;从我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由于宋徽宗的“不爱江山爱绘画”以及画院的设立,花鸟画异常繁荣。唐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绘画尽显盛世华丽;明清淡出政治的文人画超凡脱俗。时代总是把最深的烙印刻在美术作品中,而美术作品又总是最为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在我国“文革”时期,美术作品充斥着的是“高、大、全”,“工、农、兵”,以及光辉的领袖和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期政治的生动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要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

回顾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近1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国外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涌入,美术作品的传播,都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我们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着变革;比如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融进了西式光影素描的训练,写生静物色彩的训练,焦点透视和解剖学的学习。这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也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很有利的准备。但是通过近些年的现状分析,却不禁令人担忧:盲目的“中西结合”,表面的追捧,使得大批的中国画作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精华,生硬地搬用西洋画的颜色,追求前卫,摹仿流行;而把我们本身的几千年文明遗忘殆尽,一些美术院系的文化课被称为“公共课”,实际上成了获得学分和文凭的附加手段,笔者从1991年至今担任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对大学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苍白深感吃惊:一提国画只知道竹子、兰草、梅花、松树;画荷花,竟有十几幅题款是“出淤泥不染”,一问此诗句出自何处,无一人能答;震惊之余,笔者只有在坚持大纲的前提下无奈地给学生们增开甚至小学就应该知道的唐诗宋词专题讲座了!考察了一些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恐怕只能用《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无它、唯手熟尔”。

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美术学院风波令众多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专业考生、学生大呼“体制”!其实,冷静地思考,这真是一把“双刃剑”!其间可谓正邪参半;文化要求确实挡住了一部分具有专业天分的学生,但从另一面讲,我们难道要培养的是“唯手熟尔”的匠人吗?更何况,目前不仅是院校美术教育严重的文化缺氧,就连美术创作也显示出文化的贫乏!一些展览干篇一律;松还是几千年的松、竹还是几千年的竹;传统中国画最富特点的精致装裱不见了!代之“全金属外壳”,诗书画印的整体“手足不全”,题款已经把听熟的古诗句反反复复使用了若干遍,有的不明就里、又怕雷同,干脆“无题”。

印更为其甚,问过一位多年从事国画创作的先生,中国画上的印有何意义;可惜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曾见过一幅水墨画《螃蟹》题诗“看你横行到几时”,已有剽袭之嫌,更有一个印章“出入大吉”,看来是和画中物“唯与此同类”吧!印章在中国画中的意义,确实在文献及论著中难以找到,但其内容起码应该与画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增加画意。而对于印章在中国画中更深一层的意义,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浅见;“印”当有“证”的内涵;名声最大的当属帝王使用的玉玺,这个印是盖在圣旨上的,没有玉玺加盖的圣旨那是不具备真实性和行政效果的;直至州、府、县衙都有官印、公文必须有大红官印才是正式的官文,它代表正规性、权威性,到了今天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都有公章,盖上公章表示认可;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仍然具有此种意味,印章表示了画家对作品的肯定和认可,具有严肃性和正规性,画废了的习作是不会有印章的,从形式上我们对比有无印章的中国画便不难看出这一点。而且由于传统中国画家的清高和独特的气质,他们的印章往往不愿与官印同称为“印”而借用印章的材料和雕刻的工具称之为“金石”以脱俗。另外有许多的古字画印章特别多,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局图》,上面甚至有乾隆的御印,那是拥有者、收藏者证明自己拥有的记号而已,当然与画家的初衷有天壤之别,是一种历史的奇迹。

诗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徐渭的《水墨葡萄》中“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潇洒自信;齐白石《蝉》中“只恨有翅不能飞”的诗句,语出惊人,都把画的意境提高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那么书法在中国画中则是血与肉的关系,“书画同源”、中国画技法强调“写”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充分显示书画的一脉相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所表达的技法意义要低于“写”的意境。“画”似乎常伴有“绘、涂”的感觉,只限于普通水平,而“写”在中国画中却有更高的境界,所以有“大写意”、“小写意”之分,该是这一思想的结果吧。

傅刘昌: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睿智我们也可以以下例子中可以管窥一豹;成语“来龙去脉”表达的是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但它是怎么来的呢?知道《易经》知道《堪舆学》了解一点阴阳风水的话就豁然开朗了,人们在建筑住房或埋葬死人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山形、山势,找到理想的地点,最佳的地方被称为“龙”,而从“龙首”出来的则应经络分明,开阔舒展,这样的“地”为最佳,称为“龙脉之地”,于是我们知道了成语来龙去脉的真正出处。分析我们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精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生活情趣,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而且竟然隐含阴阳之妙,《易经》之理;画中的山势、房屋的位置、水流的布设,无不顺理成章。但我们现在很多美术作品盲目求新,文化底蕴不足,直至连起码的一些常识都不知道;例如,从光秃秃的山顶莫名其妙地出现瀑布;季节、地域不同而出现在一幅画中的树木等等,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易经》是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时,仰首观望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并且环视鸟兽皮毛的纹理,以及适宜生存于大地之上的种种事物;就近取法人类的自身,致远取象各类物形,经过观察和取象,于是开始创作八卦,以此融会贯通天下万物神奇莫测的性质,来类比概括天下万物多姿多彩的情态。它阐述的智慧特点就是“道法自然”,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民族精湛智慧的结晶。古代的画家们“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道法自然”的最好例证;“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与太极的阴阳互生,八卦的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多么完美的结合。就以山水画中最普通的“S”形构图来说,不仅在外在的形式上优美、柔和、动感,而且暗合于太极的阴阳互动,相生相克之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它即具有生命而独立存在,像所有生物一样有节奏、有规律地吐故纳新、而非死尸一具。正是立足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才走向了世界艺术的颠峰。现在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盲目搬用表面的形式,不求甚解,穿凿附会地搞“中西结合”,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连路都不会走。

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是土壤、是源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少数一些人认为陈旧而“等于零”的;学习西方优秀的东西故然应该,但却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草”。当前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造型能力都不能掌握,急功近利,大搞前卫、抽象,为了掩饰内在的空虚,指责我们传统绘画的陈腐、刻板、没有抽象艺术、跟不上时代,这是多么可怕的无知呀!考察一下我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梁楷的泼墨人物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书法家怀素的狂草,那精彩意象如惊鸿一现,如天马行空;世界上著名的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尚且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启示,凡.高并直接用油画临摹东方绘画,而我们却坐拥金山以为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包含了所有的文化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中医、宗教、儒学等等;先说中医,一段时期,中医被很多人认为不如西医,不如西医的直接和立竿见影,西医似乎更科学!其实,如果我们到医院随便看一下,西医分为很多的科室,并且越分越细,什么牙科、内科、外科、脑系科、妇科、儿科……这就是“科学”,分科之学,固然分得越细越专门化、专业化;但有一点浅浅的道理我们非常清楚,有时手足的伤引起脑部的病变,外伤引起内脏的病变,我们此时该到哪一个科室诊治呢?是治“标”还是治“本”呢?而中医虽只一个科室,但它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强调阴阳的平衡,标本兼治,不会引发新的病变;我们常说的“动一子而变全局”只有整体的考虑,才能完美地体现这个世界的和谐和联系。在此,我不评论中医、西医孰高孰低的争论,仍采取中庸的态度、各有优势;但从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医,却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有着不可言喻的联系,美术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种文化的营养对它形成不可或缺的支持,如果我们把它割裂了,那将十分可悲。

宗教的影响至深之远,有人称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麻醉剂”,世界几大宗教的产生都处在社会的动荡之时,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的愿望,只能寄希望于意识领域的宗教精神抚慰,并且乐此不疲;而宗教的迅速传播、广泛流行,无疑需借助美术作为最佳的媒介。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留下的极为丰富的寺庙壁画、石窟壁画、塑像等等,可以说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繁荣了美术,给了美术巨大的表现空间,而美术也扩大和生动了宗教的进一步传播和深入人心。我们要了解和创作与宗教有关的美术作品,必然要面对和了解传统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不仅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内涵,也充分地体现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之中;“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等思想,铸造的是美术工作者的灵魂和行为准则,而又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谓“先做人,后做画”,“画如其人”说的都是作为美术工作者本身应具备的修养和素质。所以任何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是短视的,是没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梁海明.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宗琼.鬼谷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邓嘉德.名画经典[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6.

这篇关于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谈多媒体的运用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