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历史教育论文

试论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培养

编辑:

2014-07-11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至传说中的黄帝的性别问题,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珍珠港为何遭日本法西斯突然袭击,都有争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划至1919年五四运动,还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如冷战始于1919年十月革命、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还是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或者其它等等。这些学术之争有助于学生打破常规思维,不落窠臼,另辟蹊径。

二是选史学研究时代差异悬殊的学术之争。如关于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评价,80年代以前和80年代以后的评价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80年代以前的评价一般认为,它是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它压制了人民民主权利,最终以失败告终。80年代以来的评价是:罗斯福新政是一个进步现象,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政在一定程序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处境,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打下了雄厚的基础。这一类学术之争有助于学生分析评价历史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以及实事求是的标准。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标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例加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国历史上,统一历史的时间比分裂历史的时间要长,那么像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要比统一的时间要长的观点则不适宜用作为思维训练。又如关于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历史决议》早有定论,对于报刊杂志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观点,历史教师就不能随意地采取“拿来主义”。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值得一提的是,史学界近几年兴起的为个别历史人物“翻案风”不适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意义上的“创新”,盲目追求一时地轰动效应,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

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注:

①:《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②:《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③: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④: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⑤: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小编为您准备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培养,希望可以帮到您!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