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songjm
2014-06-23
欢迎来到威廉希尔app 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性教学模式,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必须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学生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活动是该课程实施的载体、手段、方法与策略。活动性教学策略旨在对其教学文本单元话题及其分话题的教学目标、活动程序、方法、形式等因素的实用性、有序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并建立起“创设情境,激趣导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明理,育情导行;拓展延伸,回归生活”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即活动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性;有效性;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不难发现,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探索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独尊,不顾学生感受,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脱离学生生活,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道德认知,致使有些学生喜欢说一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进行;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中感知并获得。因此,探索、研究并构建一系列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活动性”作为品德与生活课堂上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自2001年实行新课改以来,广大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努力践行新课标,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0年的新课改让我们走过了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更让我们在教学教研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尤其是在“活动性”高效课堂的研究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力求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领悟全册教学重点,结合单元分析,准确把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主动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情景模拟表演、调查汇报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提出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的“活动性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激趣导课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感悟明理,育情导行一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能更快更准地导人新课,使教学更高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找准结合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情”入境,有逼真的情境;以“趣”入境,有童趣的情境;以“疑”入境,有疑惑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自主地感悟,让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道德的重要途径。“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作用的媒介,是个体道德建构的媒介,是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因此,创设一定情境中的主题活动,激发道德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是活动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教学《我上学了》一课时,教师以一曲欢快动听的《上学歌》开场,就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把学生带人活跃的气氛当中。我们在教学中还将所学内容的题目改用儿歌或小品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以引出课题的方法。实践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实践等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一颗童心与孩子们同感同乐,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个孩子成长,在与学生的不断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产生真情实感,实现经验共建,促使师生共同成长。如在教学《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时,老师用一张运动会得第一名的奖状来拉开孩子们记忆的闸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好的交流情境。学生们仿佛又重新回到运动会上,又一次体验了比赛时的酸甜苦辣。当学生看到奖状时,总会觉得这是运动员的成绩和功劳,而不太会意识到班集体和团队在其中的作用。于是老师就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你”当时在干什么?学生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也在为集体出力呢,只不过分工不同罢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学习经历参与合作学习,就会使交流活动更具实效。
三、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通过设计一定情境下的活动,引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考,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指导学生在学习道德,感悟道德,从而提升道德认知。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活动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活动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内心有所触动,产生感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学生活动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升华所学内容。如教学《好书大家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会怎样做呢?”进而总结——图书世界真是很奇妙,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呢!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去探索吧!别忘了在探索图书世界时要注意和周围的同学配合好,爱护图书。希望每位同学都和好书交上朋友……再如在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教师结合班队会设计一系列比赛:“收拾书包”、“摆齐桌椅”、“整理图书角”等比赛,让书本上的内容变成活动实践,增长了学生能力。又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时,更是大胆地组织孩子们进行“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我们周围的水污染”、“汽车的废气污染”等等各种小课题的研究,写出调查小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性设计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内化了品德教育,起到了明理导行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展。《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尤其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之中,让道德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们认识到这一话题的教学不是能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课后延伸活动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所以我们把活动安排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实地感受秋收的喜悦,并设计了“丰收展”的课后延伸活动。再如,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装扮教室的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出主意,想办法,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使集体的事大家都乐做、敢做、能做,促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进步、成长。在装扮完教室以后,教室里肯定会比较乱,也一定会有需要大家整理的地方,教师这时才适时进行点拨、启发,让学生体会小小保洁员的作用,这样会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更强烈,德育也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活动性教学模式”是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文本话题的教学目标为指导,遵循“创设情境,激趣导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明理,育情导行;拓展延伸,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从体验、感悟到明理导行,再到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教学实践表明,本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多种活动方式互相融合、相互促达,能较好地完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任务,达成德育目标。
小编为您准备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性教学模式,希望可以帮到您!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