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11-04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2015年基础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紧紧扣住生活这根弦,让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拨动语文学习的琴弦,奏出美丽动听的乐音。
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被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所吸引,为荷花、荷叶、荷波所倾倒,为荷香月色所陶醉。同时也有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产生疑问。我们就引导他走向月下的荷塘去寻找答案。这位学生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探幽,写下了一篇美丽的读书笔记:
蝉在月夜会鸣叫吗?这是朱自清的疏忽,还是我们对生活缺少留心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到我家附近的荷塘去寻找答案。当晚,在美丽的荷塘我享受了无边的荷香月色,深感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同时也着实听到了蝉的叫声。由此我联想到了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等名句。深深感受大师们的阅历的丰富,治学的严谨,我们这些后生小辈的肤浅。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名着作为整本的书,常常有着一般文章所没有的深厚内涵和复杂结构,需要学生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2015年基础教育理论论文。
相关推荐:
标签:教育理论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