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编辑:

2015-10-28

通过读,学生会排除字词和断句的障碍,大致熟悉课文内容,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常见问题,发现文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之后的动态读和其他活动做准备,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最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从大声诵读课文开始,而开课就大声诵读,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上《沉船之前》一课时,一位老师大胆地花了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在这一过程中,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老师静静地巡视,及时了解学情,除了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外,不说一句话。等到学生静读得差不多了,才让两位学生分别概括三个画面的内容并说出最感动的镜头。经过充分的静读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凝听

凝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

静态的倾听更能让人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学生经过预习,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再给学生创设一个宁谧的氛围,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便能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

一位王姓老师教学《散步》,在导入后,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把全文朗读了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课堂很安静,学生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不少学生眼角都湿润了。一旦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语言学习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了。

潜思

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提示。因为提示很可能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浅阅读的坏习惯。学生暂时的沉寂,是课堂高潮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到突然灵光一闪,“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教育情境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