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对推动名着阅读的作用

编辑:

2015-10-28

这类题目不出现原着文本,只出现一些常识性的信息,一般以连线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检测所谓的“阅读情况”。学生应考,根本无需阅读原着,只需凭妇孺皆知的常识和印象,或在考前记背讲义就能顺利得分。

例:2011年浙江某市中考卷第6题

选出下列作品、人物、性格特点搭配正确的一项( )。(2分)

这类考题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呈减少趋势。

2.要求太过“主观”,检测“个性解读”不着实处

这类考题有的没有原着片段,有的虽有片段选文,但设题上要求太过“主观”,学生完全可以凭“仁者见仁”的个性化看法来解题,海阔天空地来谈“感受与分析”,给分的依据也游离于名着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考题,阅卷教师大多也只能凭感觉“酌情给分”,学生的回答看似有些道理,但很难由此判断到底是否读过原着。

例一:2011年山东某市中考卷第7题

请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示例略),为下列名着写上精彩的书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3分)

①《水浒》:

②《骆驼祥子》: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例二:2011年福建某市中考卷第17(2)题

鲁滨孙在逆境中的“自勉自慰”给了你哪些启示?

这类考题从命题意图来看有其合理性,旨在考查学生对名着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内化情况,并真正促进学生“读有所得”。但结合这些试题的参考答案看,这样的试题是缺乏检测信度的,在考试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令命题者意想不到的偏差,因而达不到考查的目的。相反,会给学生、教师一种错误信息:既然这样考,何必非得去读原着?

3.设问囿于选文,考法类似常规现代文“课外阅读”

这类考题有较长的原着选文,解答离不开原着文本,但考题的设问基本同普通现代文阅读的精读题。

例:2011年广东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第17~21题

(《童年》选文略。)

17.与三个小男孩结为玩伴前,“我”做了哪些事?请分点概括。(5分)

18.三兄弟除了互相关爱、和睦相处、反应机敏的共同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请各举一例分别说出三兄弟不同的个性。(6分)

19.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6分)

(1)“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中的“我”为什么怅然若失?

(2)“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0.“我”的童年生活可以从“我”与三个小男孩的交往中反映出来。请从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归纳概述“我”童年生活的状况。(5分)

21.选出与本文作者不属于同一国家的作家。(2分)

A.普希金  B.托尔斯泰

C.契诃夫  D.茨威格

上述五个考题,除了第21题考查作家常识,可以不涉选文,其余四题考查的都是现代文阅读(精读)的信息筛选、概括、分析、归纳等能力,答案均能从选文中获取,解题都须紧扣文本。

这样的考查方式,偏离了“名着阅读”考查的初衷——促课外阅读,丰厚语文积淀。学生答题凭的不是“课外读名着”的积累,而是既有的现代文精读能力,完全可以“课外不读考场读”。

一句话,应付以上所列的几种名着阅读考题,学生无需在课外“真读”名着。

这样的题型,在近年来的各地中考卷中普遍存在,用这样的考题来测试学生的名着阅读情况,久而久之,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结果:真正的名着阅读经历减少了,复习过程中五花八门的讲义增多了;学生的名着阅读积累下降了,学业负担上升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新课标下对推动名着阅读的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试论教育情境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论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