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19
【病症】科技文阅读常会在材料中体现一些新知识、新信息,并要求考生正确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而有的考生在做科技文阅读时缺乏“原文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不能把握住信息的表现形式,交错混淆,整合出错误信息,导致答题错误。
【病因】考生之所以会出现交错混淆、整合错误信息的情形,一是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真正读懂原文,分不清哪是主要信息,哪是次要信息;不能将隐含的或潜在的信息整合出来。二是分辨不清选项和材料之间的差别。特别是一些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如一些副词,像“一切”、“大概”、“预计”等,从而在辨析选项中的内容和材料中的内容时出现错误。
【处方】首先要明确其内在的考查目的:准确的认知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考生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时,务必要准确地把握问题,明确问题“问什么”。有以下一些情况需要注意:
1.有的问题需要考生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这时就可采用直接摘取法,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摘取时要注意把握住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以防偷梁换柱。在科技文阅读中,大多要求筛选主要说明对象或文章说明、论述的概念,这类题目多以客观题出现,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一个正确的或不符合文意的。
2.有的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这时就需要考生理清思绪,认真对其进行分析。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同一观点的地方可能相距较远,或者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例子相距较远,并不聚在一处,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高考命题往往有“下面几句都能说明××的一项是”,就是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又如有些文章的信息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题、注解、文中的括号内、文中的摘录句里等,在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可能隐着重要的信息,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漏掉。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3.对于有些实在理解不了的语句,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整体把握其含义。还要善于前后比较参悟,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普遍到特殊来正确判断。此外还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筛选材料时应有整体观念,不要只盯着题目随意缩小答题范围,更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在阅读科技类文章时,只要做到心平气和、按部就班、仔细严谨、逐点清理,选出正确的答案是不难的病例四:武断盖论,缺乏推断想象
【病症】考生在阅读科技文时,应该依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近年来许多考卷里都设有“推断题”,正是这项要求的体现。有的考生就缺乏这种能力,不能依据原文进行推断想象,挖掘出文章的隐含信息,而是武断盖论,仅仅根据自己的印象得出判断,有的把推断说成结果,有的把实验说成事实等。
【病因】考生之所以会缺乏推断想象的能力,其关键原因是考生在阅读材料时不够投入,对试卷中所提供的科技文材料没有读懂,不能理解,这样在解题时就不能迅速找到推断和想象试题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不能正确地进行比较、分析、推断、想象。另外对试卷中这一考点常用的一些设错方式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故意曲解、夸大其词、条件互混、改变限定等不太了解,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推断想象。
【处方】要纠正“武断盖论,缺乏推断想象”的病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科技类文章一般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材料,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 北京代写论文。
2.挖掘信息,注意关键语言。阅读中要注意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可能也就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的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试题中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等等。
【过关斩将】
味精为什么会有鲜味?
操秀英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但你知道这种让食物变美味的“魔法师”的学名是谷氨酸钠吗?你知道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吗?
事实上,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我国最早的“味精”来源于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使用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生产出的谷氨酸钠产品——“味之素”。当“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进入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标签:教育理论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