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几点问题分析探究

编辑:

2014-05-19

师: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这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品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明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其中的一句。下面读课文(指“这来的便是闰土……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一部分),在里面找出妙点,然后揣摩。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自己讲”,然后同桌之间商量一下,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68自然段写得特别好,文中把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下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随后又有六七位学生发言,教师穿插指点。)

师:好,下面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

生: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坏”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

最后,教师给学生分析了课文的“场景之妙”,对这一环节作简要总结、宣布“告一段落”。教师选点突破,向学生介绍了“妙点揣摩”的多角度品析方法,提供了一组明确而富有选择性的多维定向,提出的表达格式也很有层次性,训练要求具体明细,为学生多角度、深入提出问题奠定基础,首先从源头上扼制了“兜圈子”现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典型分析,通过必要的重复性话语,对其反馈评价、补充延续、深入指点,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出和发现问题的层次、水准也渐进提高,个别发言结束以后的全方位互动也有其必要。教师的引导从出场、中场、收场,都是在助推学生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显得比较灵活细腻。

(三)学生自我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3】《生命生命》的“品味研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请用这样的句式来作答:我发现……好,好在……

生:我发现“冲破”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所包含的巨大的力量。

师:在这段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种子的力量,你能找出这个词吗?

生:应该是“擎天撼地”吧!

师:对,擎天撼地,力量之大,让作者震撼!

生:我发现“茁壮生长,昂然挺立”用得好,好在写出了小瓜苗健康生长的情态。

师:尽管只是几天的生命,也要活得乐观,活得灿烂。

生:我发现“肃然起敬”这个成语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作者的感动、作者的敬佩。

……

师: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进行了品味,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说。

生:我发现第三段中“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角度换了,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品味。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很有特色,先写了三件小事,然后从三个故事中引出思考。

师:这个思路也是现在很多文章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后作文时也可以借鉴,先写一个或几个小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发思考。

“品读,即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品析讨论”,“字、词、句、段、选材、结构、写法等都可作为品味、研读的重点”,“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是对文章情感的深层次体验”。课堂上,教师对品读的导向虽然心里相当明确,但并没有为学生具体定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当学生出现根据格式、从词语角度“兜圈子”的情况时,教师转而提示学生变换角度,学生的发现随即多起来,理解也更为深入。(四)学生自我定向、无格式的“自主”

【案例4】《口技》(复习课)的“考问答辩”

课始,教师先让学生自我总结文言文复习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先后在黑板上列了出来(背诵、文学常识、字形字音、译意词义、阅读探究等)。随后,教师让学生据此复习浏览有关内容,再以同桌或前后为单位,围绕总结的几个方面进行互问互答。最后是全班性的提问答辩。这一环节中,学生争先恐后,纷纷发问。在学生提问、回答了很多有关文学常识、重点词意思的问题后,教师说:“还可以问什么问题?”学生又开始提问(学生回答略):

生:文中写宾客反应的句子有哪些?

生:文中多次写到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生:侧面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师:怎么老是抓侧面描写啊,还有——

生:(齐)正面描写。

……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