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探析大学新生的迷茫心理

编辑:sx_houhong

2014-03-21

大学新生的迷茫心理针对产生迷茫心理的原因,对如何预防和解决新生迷茫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1、臆想与现实的差异
  有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位年轻的家长在送自己的小孩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给他下定目标——考上大学,自此大学就变成了孩子十多年奋斗的目标。在孩子们刚刚开始懂事时起,老师和家长们为了激励他们好好会把大学描述得十分完美、神圣,从此他们心中有如此烙印:幽静的林荫小道,布置有序的石桌石凳,明亮的多媒体教室,笑声琅琅的宿舍,开阔的露天电影场,学识渊博的教授,多才多艺的同学,振奋人心的讲座,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还有那“同桌的你”……总之,大学是一个四处都洋溢着、自由和浪漫的天堂。
  当真正来到大学的时候,他们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不过就是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有的课堂也是十分乏味,加上有的高校硬件条件太差,如食堂伙食质量低下、饭菜难以下咽;寝室拥挤不堪等。这样形成了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失望、怅惘,当初的壮志雄心很快灰飞烟灭,不知所措。
    
  3、社会角色的突变
  现今高考虽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对于金榜题名者来说,他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在高中时期尤其是刚刚金榜题名之时,他们沐浴在一片赞赏声中,自我中心的优越感进一步膨胀。正因如此问题也随之而来,当踌躇满志的他们迈入强手云集大学校园时,感到自己以往的优势微不足道,甚至当发现学习成绩远不如自己的同学在其他能力以及个人威信方面超过自己时,往日的优越感很快消失,更多的是感到压抑、苦闷和失望,还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入学前的宏伟计划和奋斗目标一下子全都蒸发掉了,这种角色的突变很容易使他们诉求网络和游戏等无所意义的事情来宣泄自己,打发时间
  
  4、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失望
  大学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从零开始,与高中所学的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很多同学选择专业时,要么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建议,要么仅凭自己从文字上对该专业的主观臆想。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所选专业的实际研究对象,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对该专业感兴趣。如笔者经常碰到一些读法学专业的学生这样说:在高中时看到电视和报纸上经常分析一些民事、刑事案件,觉得特别有趣,因此,就认为学法律就是天天分析诸如抢窃、凶杀、合同纠纷之类的充满趣味性的案例。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发现法学包括很多内容如法制史、法律思想史、国际法、法理学、法哲学、行政法、宪法等等,要学习大量的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的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一些学生对法学的兴趣大打折扣,最后就发表这样的感慨:“早知法学专业是这样枯燥无味,打死我也不会选”,以后的学习态度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刚踏入大学校门,学生难免会听到一些有关自己所学专业的反面议论,就认为自己入错了行,结果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这种反差导致心理失衡,丧失学习动力,最后贻误了学业。
  
  5、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更能让处于困境中的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现今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中学时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家里又过惯了百依百顺的生活,入学后,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陌生人,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但是,一些同学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同学接触和沟通时难免会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对学生间的关系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两方面原因结合在一起使得部分同学感到孤单和无助,整天为人际关系而烦恼。人际交往的障碍,同样会导致大学生心理迷茫。
  
  二、对新生跨越迷茫心理的探讨
  
  大学生是处在特殊阶段的特殊群体,心理还处于不成熟期,他们在入学初期存在种种不适应问题也属正常现象。然而,若这些现象得不到有效抑制,势必会恶化,最终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从新生入学教育人手,尽快地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早日跨出迷茫沼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重构目标体系,激发学习动机
  当代的大学生中有一普遍现象,很多同学认为,经过艰苦的拼搏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和家人的目标,已经是“船靠码头人上岸”,可以松口气歇歇了。从此对学习的要求基本是能混就混。某大学曾对7个班级的148名新生进行“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发现,5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不明确,40%同学回答是“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
  克服大学生的迷茫心理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学家王夫之曾说过:“立志则学思从之,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立定志向,才能去认识事物,从事学习;只有立下大志,才能获得高深而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只有立下坚定志向,才能有所发展,不落俗套。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其确立新的目标,寻找新的驱动力。在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当前国家与社会形势教育、个人理想教育,使之了解当今的社会,明确自身对国家、社会、人民所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并要求学生在入学后进行人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有明确了将来要做什么,才能确定现在该如何努力,才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2、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显著特点是自律。大学的课程虽多,但课时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课余生活丰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学习任务就轻。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这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为新生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专博结合;二是合理利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兴趣发展、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在大学校园里不得不提的另一问题——网络沉迷。这既是新生极易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也是使他们更加迷茫的诱因。克服网络成瘾,最好的办法只能靠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使学生面对网络的诱惑,能做到适可而止。
  
  3、正确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许多大学生在高中时因为学习成绩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深得老师同学注目。进人大学后,要在现在的集体中保持原有的中心地位和重要的角色光靠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原来的高考状元也可能在综合能力上落后于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要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除了学习之外还得在社交、组织、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因此,新生入学后一方面要明确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调整自己的心态,确立自己在班级、学校的新角色、新位置。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处世方面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懂得忍让和宽容,谁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相互宽容、相互尊重,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坚持公正、坦诚地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他们真正社会化,才能在以后的社交中做到如鱼得水。
  学校还应为新生的交流与沟通多多创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克服羞涩心理。引导他们在交往中,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去赢取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引起相互间情感的共鸣  
  4、摆脱“专业困境”,培养专业兴趣
  刚入大学,由于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是学什么、怎么学都不了解,听到一些有关专业的反面议论,就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走进了“专业困境”。
  如何带领新生摆脱“专业困境”,加强正面引导首当其冲。如邀请校内外的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给学生们做讲座,让他们了解专业的研究对象、发展前景和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学习规划。这些学者不仅可通过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演让学生感受该专业的吸引力,还可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与专业走得更近。新生班还可让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同学和新生一起谈心,交流他们的学习经验和体会。总之,正面引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另外,严格考试制度也会促进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不过这是一种外部施压方式。当前我国高校的“考”与“教”还是一体的,教课的老师也是出题的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在考前将考试内容透漏给学生,导致学生平时不怎么学考试也能轻松过关,致使学生平时学习毫无压力。其实,在专业学习之初,适当的外在压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之后,仍然会有少数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此时老师应该不失时机的劝其转到感兴趣的专业去;如果没有转专业的条件,那就要引导他们利用大学良好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专业书籍或参加自学考试,以至不荒废美好时光。
  总之,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对今后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段特殊时期。如何度过美好的四年,大学新生的迷茫心理,开端极为重要,防范大学时期的心理问题,要从入学开始,要从防范迷茫心理开始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