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企业学校相互“输血” 补上海洋人才缺口

2013-03-20

【编者按】精品网小编为正在努力寻求职业的莘莘学子搜集整理了求职资讯等内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又是一年招聘时。秋季学期开学后,2013年应届毕业的高校学生们,大都开始为前程忙碌了。看着周围同学们为了个面试机会四处奔波,在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学习轮机管理专业的李震颇有些得意。就在上周,刚步入毕业季的李震已经和一家船公司签约了,转正后月薪接近1万元。“我们这种专业,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工作相对会好找一些。”找到工作后的李震一身轻松,“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项排他性的技能。”

事实上,李震能迅速找到好工作,和他所学的专业是分不开的。根据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所做的毕业生反馈调查,该校毕业生大都具备“就业能力强、创业后劲足、社会评价高”的特点,学生就业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85.2%以上。目前,毕业生已遍布世界各地,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船长、轮机长及企业项目的负责人或中坚力量。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船长、轮机长等航运高级技能人才的平均年薪都在20万元左右,而刚出技校门的学生船员一年也都能挣到六七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12年青岛市人力资源市场部分职位工资指导价位显示,257个职位工资指导价位中,船长和轮机长这两个岗位的平均年薪排在了前两位,平均年薪达到了21万元和18万多元。大副、二副、三副、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等高级职务船员的平均年薪也超过了10万元。

据了解,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我国对于高级职务船员的缺口已高达5万多人。目前的“科班”毕业生大都是供不应求,甚至是一“将”难求。笔者调查发现,各地在加快蓝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均不同程度遇到了人才紧缺的难题。一方面,由于海洋专业人才总量不足,沿海省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抢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有人才分布的区域失衡。另一方面,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以青岛为例,青岛有着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和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并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海洋科研项目,但人才结构偏重基础研究,缺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订单培养

缩短人才供求距离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蓝色产业蓬勃发展迫切要求必须加快地区海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大蓝色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各地院校纷纷增设海洋学科,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现象。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国家鼓励何种产业发展,就开什么专业,其实自身根本就不具备开办条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为企业所用。

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建立并运行以“三会”教育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模式,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即“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在重素质基础,求技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大力优化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为指导,实现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吻合。

该校的航海捕捞专业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提供了山东省远洋渔业80%以上的高端技能人才,是蓝色经济重点发展的现代远洋渔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和山东省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的5月24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后,校企双方即在远洋人才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方面展开了有效合作。主要有:中鲁远洋渔业公司赞助10元人民币冠名青岛市12届技能大赛海校赛区,并积极组织公司下属青岛各分公司、烟台公司派员参赛;双方共建渔业工程实训室;6月中旬组织开办了首期职务船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班,培训在职职工38人;校企互相提供岗位,双方人员挂职交流8人次。

今年7月份刚从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船舶驾驶专业毕业的张伟,如今已经是北京华远富邦船舶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船员,虽然还没有正式岗位,但小张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我是公司在海校委培培养的,主要学习航海学、海洋气象、船舶驾驶等专业知识。一般刚上船都是从实习生开始,一到两年的锻炼就能转成正式的,干得好会慢慢往上升。”张伟介绍,与他同一批委培至海洋技师学院的学员有上百人,而且他们也不是公司第一批委培学员。

据该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华远富邦外,该校还与中鲁远洋渔业公司、中国海洋工程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通过成立人才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来统筹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坚持“为企业而生、为企业而存、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培养理念,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分专业进行“三段递进式”、“四段阶梯式”工学结合教学,广泛开展“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效地缩短了人才的“供”、“求”距离,在解决企业用工危机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

解决人才培养难题

面对海洋技能人才的结构性供需失调,如何为企业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海洋专业技能人才,成了摆在众多职业教育院校面前的难题。青岛海洋技师学院院长王佐恺认为,要想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加强和企业的对接,并把企业生产融入进教学环节是唯一的选择,校企合作是海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今年6月,该校又与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制度,采取“大专+技师+定向就业”的育人新模式,共同为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青岛中能集团公司、中国一汽青岛汽车制造厂等20家大中型企业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7月6日,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潜水培训基地、中国海洋工程公司青岛办事处在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揭牌成立,企业办事处落户学校是双方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新举措。此次海洋工程公司无偿为学校提供价值300万元以上的教学设备,成立青岛市首家工程潜水培训基地,将在企业员工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学生实训与教师下厂锻炼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工程潜水专业高技能人才。

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安堂表示,下一步还将在实训设备、教学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双方还将依托海洋工程公司青岛办事处,面向社会承揽业务,推进产学研结合,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作业一线,获得更多实践锻炼机会,为蓝色经济发展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开辟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径。

作为国家中职示范校中唯一的海洋特色学校,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输送了大量的人才。2012年6月,该学院正式启动了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过对接蓝色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搭建校企合作与校际合作两个改革创新信息交流平台,推进产业化办学模式,依托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把学校办成企业、把企业办成学校,走“以教促产、以产养校,产教结合、交互提升”的职业教育新路子。

目前,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已与青岛威龙国际船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起毕业生就业中心,并积极探索以产权为纽带、校企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将威龙公司对外劳务输出资质与学校的国际化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参股威龙公司10%,派驻董事和部分工作人员,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集团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赋予职教集团必要的事权和财权,实现了职教集团的内部实质性融合。学校因此扩展了对外劳务输出的渠道,为青岛海员等海洋类高技能人才走上世界,在全球塑造“青岛技工”、“青岛海员”等品牌设计好了路径。

相关推荐:

 简历 

 简历自我鉴定 

 简历自我评价

 简历范文

 求职资讯

 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