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嬗变 凸显“缓就业”

2013-02-28

【编者按】精品网小编为正在努力寻求职业的莘莘学子搜集整理了求职资讯等内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9月1日起,为期一个月的四川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服务对象除了2011届应届毕业生之外,还有往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在一般人印象中,高校毕业生应该在每年7月份离校之前或签订了就业协议,落实了工作单位,或确定了继续深造院校,或明确了创业奋斗方向。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急着找工作,他们的择业观念开始多元化,人生规划也丰富多彩。今起,本版将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面面观”栏目,陆续推出关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调查报道,全方位解析这一群体的心态和生活状态,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就业观念嬗变可能带来的社会方方面面影响。

本报记者 熊润频 实习生 谢慧

1987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湖南一所职业学院的陈利乾在家待业11个月后,在成都重启了“找工作”模式。在9月6日四川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大型招聘会上,他跟很多求职者一样逛展位、投简历,还有心地将现场展板上有关青年创业政策解读的内容认真写到笔记本上。

一个多月前,陈利乾离开家乡重庆,来到成都找工作。

更早之前,他在大连一家保险公司上班。因为母亲和姐姐相继生病,他辞掉工作,回家照顾母亲,直到母亲病愈。

“即使我不工作,我父亲的收入也足够支撑全家的开支,但我还是希望以后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现在想先找份工作锻炼,等有好项目、好机会再自己创业。”陈利乾说。

像陈利乾这样毕业后经历了一段“空白期”再重新投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并不是个案。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毕业即需就业”的观念不同,以“85”后、“90”后为主力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着急接触社会,他们更多地选择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段过渡期,或继续读研,或出国深造游历,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待业”在家“啃老”。

快节奏时代为何会产生“缓就业”观念?毕业后的“过渡期”,究竟是为了逃避社会,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更负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关推荐:

 简历 

 简历自我鉴定 

 简历自我评价

 简历范文

 求职资讯

 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