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语文》副主编刘丹青个人简历

2013-03-18

 【编者按】:名人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他们的简历也是他们传奇人生的一部分,威廉希尔app 小编为您搜集了大量名人的简历,为你揭开名人简历的神秘面纱。

《中国语文》副主编刘丹青个人简历

刘丹青,1958年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语文》副主编,研究员。他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语言学教学工作,并从事汉语语法学、方言学、语言学理论特别是类型比较的研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所长及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他曾到美国、德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和香港、澳门等地做学术演讲和访问,至今共出版著作5种(包括合作)、论文及合作教材等近百篇(部)。1996年还曾以《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无锡方言的体助词“则”(仔)和“着”》二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还曾于1991年荣获江苏省团委“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刘丹青 - 人物年表

1958年生于江苏无锡。

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现代汉语专业硕士学位。

1988年在美国纽约州的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进修及教学一年。

1991年荣获江苏省团委“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6年还曾以《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无锡方言的体助词“则”(仔)和“着”》二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

1997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师从徐烈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2000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200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中国语文》副主编,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同时为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现任两名中国大陆理事之一。

刘丹青 - 学术贡献

刘丹青研究领域广泛,注重理论方法的现代性,尤其以跨语言方言的语言共性及类型学研究见长,也善做语言学内的跨子学科研究。在方言方面,他调查研究过皖南吴语、浙江吴语、徽语等方言,尤其注重参与、观察和分析周围的语言生活,乐说各地方言,对江苏上海多处吴语、南京江淮话、香港粤语等居住地方言都做过研究并有重要成果问世。语法方面,他一直置身汉语语法研究前沿并关注国际学术进展,研究课题多具开拓性。《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1983)是国内最早结合义素分析探讨词的句法属性的论文,观察到关系名词必须有领属定语才能在句法上自足。《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1985,与莫彭龄合作)是国内第一篇以统计研究词类划分的论文。《汉语相向动词初探》(1986)是国内第一篇研究相互性动词的论文。《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是国内第一篇研究形容词配价的论文。《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1993)等文则在国内较早提出语法研究的语音平面。刘丹青的类型学研究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较关注形态及与句法的关系,代表作有前述已发表的硕士论文外及《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等。九十年代以来较关注语序类型及其相关的话题-焦点问题等,代表作包括前述有关话题结构和语序类型学的专著及论文《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粤语句法的类型学特点》、《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汉语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等,近年来还发表了《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赋元实词与语法化》等历时语法化论文。刘丹青在语音、词汇方面也有一些有特色的成果。《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以自动他动、自主非自主的语音交替形态解释吴语中g声母字的来历。《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等以共性与类型视角研究词汇语义问题。应用语言学方面曾发表《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与石汝杰合作)、《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等论文。

刘丹青 - 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

2003年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话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98年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刘丹青为第三作者。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

1996年

《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年

《汉语语言学》,钱乃荣主编,刘丹青编撰第8章,并任编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994年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年

《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二、论文类

2005年

《从所谓“补语”谈古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第1期。

《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与刘海燕合作),《方言》第2期。

《语法调查和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当代语言学》第3期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民族语文》第4期。

《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 2005年第3期。

2004年

《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4卷1期。

《深度和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理论语法与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张洪明、谢家浩、唐秀玲主编,香港教育学院出版。

《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

《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石锋、沈中伟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Review of 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 edited by Hilary Chappel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3年

《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4期。

《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吴福祥、洪波主编,商务印书馆。

《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戴庆厦、顾阳主编,民族出版社。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戴昭铭主编,周磊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5期。

《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5期。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4期。

《赋元实词与语法化》,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2001年

《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年5期。

《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香港《中国语文研究》总9期。

《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2期,又见史有为主编《从语义信息到类型比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4期。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语言问题再认识——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粤语的句法类型特点》,香港《亚太语言教育学报》2001年2期。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2期。

《试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与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3期。

《一本好而及时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评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3期

2000年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美国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 2000, 28卷1期)

《相互性动词的配价及其教学》,《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商务印书馆2000。

1999年

《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汉语东南方言比较丛书之四《代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998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1期,刘丹青、徐烈炯合作。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4期,刘丹青、徐烈炯合作。

1997

《<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 ,《中国语文》,1997年4期。

《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汉语东南方言语法比较丛书之三《动词谓语句》,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7年1期。

《港式中文词语小札》,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年4期。

《<上海话语法>序》 ,钱乃荣著《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996年

《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2期。

《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汉语东南方言语法比较丛书之二《动词的“体”》,张双庆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

《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 ──语言和方言的证据》,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6年1期。

1995年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2期。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2期。

《无锡方言的体助词“着”和“则”(仔)》 ,《中国语言学报》总第6期,商务印书馆。

《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谢自力、刘丹青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商务印书馆。

《“当代吴语研究”述评》,《语言研究》1期,石汝杰、刘丹青合作。

《1992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

《创新、突破、飞跃与缺憾──评于黄本<语言学概论>》 ,《汉语学习》1995年6期。

1994年

《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2期,潘文、刘丹青合作。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3期。

《南京青年流行语》,《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刘丹青、黄粤宁合作。

1993年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3期,9000字。另收入《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2期,另收入《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语文出版社1994。

《“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语文建设》1993年4期。

《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4期,刘丹青、石汝杰合作。

《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2期。

《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4期。

《“最最”别议》,《语言学通讯》1993年3-4期。

1992年

《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 ,《语言研究》2期,10000字。

《“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2期,4500字。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方言》2期,30000字。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三)》,《学语文》1992年1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四)》,《学语文》1992年2期。

《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语文研究》1992年1期。

《编写<语言学概论>的体会》,《高教理论与实践》1992年6期,刘丹青、马景仑合作。

1991年

《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1期。

《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4期。

《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1993年6期。

《从状态词看东方式思维》,《东方文化》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导入”》,《东南文化》1991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2期。

《从“娶”与“嫁”的语法对立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2月。

《试论“可数文化”与“不可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1991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1期,《新华文摘》1992年3期摘录。

《农业文化的语言映证》,《中文自学指导》1993年6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一)》,《学语文》1993年4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二)》,《学语文》1993年6期。

1990年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5期。

1989年

《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信阳师院学报》1990年2期,刘丹青、段业辉合作。

1988年

《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期。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方言》1988年2期、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15000字。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方言》1988年2期,作者同上。

1987年

《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5期。

《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4期。

《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辞书研究》1987年5期。

《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年3期。

《“鱼肉”古今谈》,《扬子晚报》1987年1月27日。

《谈“娶”说“嫁”》,《风流一代》1987年2期。

《越剧、粤剧与“越人歌”》,《扬子晚报》1987年4月14日,500字。

《吴地、吴语、吴歌》,《扬子晚报》1987年10月20日,500字。

1986年

《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86年1期。

《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6期。

《运用方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学科》,《语文导报》1986年12期。

《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面粉”纵横谈》,《汉语学习》1986年5期。

《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张拱贵主编,语文出版社1986。

《几类比较特殊的短语》,同上。

《句型分析及主谓句的类型》,同上。

1985年

《试论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1期。

《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语言研究》1985年1期,石汝杰、刘丹青合作。

《漫谈江苏人和“江苏话”》,《风流一代》1985年12期。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3期,莫彭龄、单青(刘丹青)合作。

《“白”到底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2期。

1984年

《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1期。

《论“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北京师大学报》1984年6期,张拱贵、刘宁生、刘丹青合作。

1983年

《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4期。

《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4期,张拱贵、刘丹青合作。

《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1982年会论文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1983。

1982年

《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社。

刘丹青 - 所获荣誉

1996年还曾以《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无锡方言的体助词“则”(仔)和“着”》二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

1991年荣获江苏省团委“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刘丹青 -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 http://ling.cass.cn/jufayuyi/target412.htm

[2] 易文网 http://www.ewen.cc/books/zuozhejj.asp?authorname=(%27w02651%27,%27w02650%27)

威廉希尔app 论文频道 简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