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8-22
三、语言的发展警醒新闻工作者反思
语言交际是一种互动的行为,不仅是口头的、书面的互动,也是思维的、心理的互动;不仅有说话和书写的语法规范问题,也有受众的语法感觉问题。新闻工作者当然要做规范和标准化的工作,但这种规范、标准化的工作不仅是“纠正新闻用字、用语的混乱”(其实,有些未必是“混乱”,而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更重要的是为新产生的语言现象寻找其所以产生、存在,以及流行的理论依据;不仅要用已有的语言法则去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从新的语言现象中去归纳、概括、挖掘出新的语言法则,以不断丰富已步入了新的繁荣期的汉语语法理论。
比如“很阳光”,它之所以不仅在现代年轻人的口语交际中,甚至在一些电视媒体主持人那里被频繁使用,我想大约有以下一些理由:1、“阳光”的特征是人们很熟悉的;2、这个事物的特征,例如它的“耀眼灿烂”,一定和讲话者与之相提并论的事物的某些方面(例如,一个人精神抖擞、光彩照人的状态)有可比性和共通性;3、“很阳光”这个短语,其语法构成虽然貌似残缺,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听者的思维来补充完整,而且合乎事理,不会发生误解,即,可以明确理解为:“(他站在那里)很(像)阳光(那样地灿烂夺目)”。再比如,毛泽东曾说过的名言“读点鲁迅”,倘若用已有的语法和逻辑规则衡量,同样是一个不通的短语。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人会误解为毛泽东是在让人们读“鲁迅”这个人,而是要人们“读点鲁迅(的作品)”。②很显然,上述括号中的内容,都是受众的思维所补充出来的。
这种组合被称作“似缺实齐”,这是一种“新型的短语组合方式”。当然,这不是在创造新的语法规则。因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在21年前就已经告诉过我们了,他将这种能够将貌似残缺的特殊语句加以完整理解的能力称之为“语法感”,他指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③我想,不只是新闻工作者,一切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们,当面对汹涌席卷的新词酷语的洪流而感困惑、甚至忧虑的时候,重温先生的这些教导,都会大受裨益、思维顿开的。
总之,汉语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
新词酷语,连同其组合都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与方式涌现。面对这样的大势,新闻工作者们不必忧虑,不该拒绝,不该总是追在后面大呼“不对,不对”,而应冲向前面,努力地学习它、研究它,为丰富先人开创的汉语语法理论宝库,为创造正走向强势的汉语的辉煌未来而奋斗!
新闻信息的传播离不开新闻语言,准确地发出信息、充分地传递信息、正确地接受信息,均有赖于新闻语言。新闻信息传播对新闻语言有必要的要求,如准确、新鲜、通俗、简练、生动,归根结底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规范,否则其他要求就谈不上了。加强新闻语言规范是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环节;加强新闻语言规范是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新闻语言规范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虽然现在有些人对新闻语言规范话的意义还重视不够,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误解,但不管从哪个层面上说,新闻语言的规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任重而道远,新闻人应该成为积极的宣传者、有力的执行者、全面的监督者。
注 释:
①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吕叔湘全集》 第11卷 第154页
②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第54页
③李元授 白丁: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参 考 资 料:
[1]李元授 白丁: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童之侠:国际传播语言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
[3]孟 建:新闻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版
[4]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5]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那么关于新闻传播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