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chenl
2016-09-08
我们讲“大人力资源观”,讲“人为本”。我们所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课题,所承担的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需要思考的深度,也需要思维的角度,“公司治理”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咨的实践者,我们总是紧紧盯住“管理”。在实践中却发现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否则无助于认识和解决管理问题;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我们必须留心“经营”。站在经营角度,“管理”的视野豁然开朗,比如职能层次的绩效管理,一下子就拓展到经营层次的业绩管理。但“经营”的目的是什么?经营的驱动力何在?业绩管理的根本目标在哪里?
顺着经营再深入挖掘下去,我们就一定会直面“公司治理”这个角度。其实,在管理咨询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与“公司治理”碰头。比如,设计“组织架构”时,除了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外,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的关系如何界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头衔如何区分?设计“组织理念”时,从文字上提炼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这还不算很难的事情;但公司到底为谁而存在?怎样才能存在下去?公司价值最大化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关系是什么?设计“组织素质”时,除了重视经营、研发、营销等关键职位外,如何界定董事会秘书、审核委员会主任、审计部经理这类特别职位的责权?设计“组织绩效”时,公司整体业绩管理指标中,财务指标固然很重要,如何平衡考虑客户、流程与人员等方面的指标?
以往我们总体上是被动地撞见“公司治理”,或者是不得已而面对“公司治理”。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企业原因。各级资委成立后,旗下仍存在着大量国有独资企业;总经理由上级党委任命,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虽然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但治理关系比较简单和粗糙。家族制或准家族制的民营企业,立足于更低交易成本的血缘关系基础,公司治理还没有提上重要议程。处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业,股东、执行董事、经理三位一体的模式,拉不开公司治理的空间;在多股东且股权相对平均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需求稍显强烈一些。股份制公司尤其上市公司,必须遵循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应地建立起公司治理架构、规则和制度;但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后天监管不利,很多上市公司常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并不真正把公司治理当回事儿。综合起来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对公司治理缺乏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这并非正常现象,市场化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公司治理,国资委也在加快公司治理建设的步伐。
自身原因。一方面,我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业务,沟通和服务的主体是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因而更习惯于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角度来认识企业。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不断强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加与企业经营层乃至董事会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我们在“人”的方面积累了相当厚实的能力,而在“资”(资本、股东、股权、财务等)的方面积累不足,与之关联的“法”的方面也需补充。缺乏能力就容易导致逃避,但“公司治理”是断断不可回避的。我们将通过人员结构、对外合作等方式,补足差距、提拉“短板”,扬长补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我们讲“大人力资源观”,讲“人为本”。我们所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课题,所承担的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需要思考的深度,也需要思维的角度,“公司治理”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
那么关于公司治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