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基于核心能力半径的企业规模边界论文

编辑:

2016-09-23

战略预测能力是企业感知技术,社会和市场的长远变化趋势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主要是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企业家对经营环境感知能力和企业家对企业未来的把握能力。战略预测是对企业未来竞争环境的预见,但不只是简单的理性预测分析,还包括对产业未来状况的独特的、感性的、主观的、非理性的感知。战略预测取决于对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深厚理解,包括技术与科学知识,文化,社会问题,风俗习惯等。

战略领导与决策能力是企业对未来进行战略性思考,做出正确的预期,构建合理的远景,使企业具有柔性,并领导整个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内部管理创新能力是内部管理意识与核心人才管理能力的结合。内部管理意识的增强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合作氛围,从而改善企业内部网络的整合。

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是企业认识与反应竞争态势,积极地与竞争环境的构成成分(如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建立良好关系,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与技能。

技术创新整合能力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建立稳定的关系,并获取、汲收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集合。

(二)企业核心能力半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各具特色,但他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不可模仿性。不同的企业应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核心能力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难以被其竞争对手所仿制,甚至很难被整个行业所掌握,可以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都不能模仿其他企业已经建立和发展的核心能力。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形成本公司独特的核心能力[15]。

2.拓展性。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在其所处的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并使其核心能力向新的领域拓展,进而开辟新的市场,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如柯达公司在彩色胶卷的化学和结构上的核心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为业余摄影、职业摄影、电影等提供的最终产品,虽然最终产品各不相同,但他们是建立在同一核心优势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核心能力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积累性。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公司成长的过程,它需要公司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形成[16]。 路径依赖性。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沿着一定的方向产生并发展而成的,它与企业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相关联,并且展现了企业特有的文化,如果脱离企业的文化,核心能力就会失去其独特性,也就不属于核心能力的范畴。例如,摩托罗拉的快速生产周期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立在许多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如同一条生产线的产品规格、尽量相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制造、完善的订单系统、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核心能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与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合。

(三)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测度

1.企业核心能力半径各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及载体

分析核心能力半径的决定因素,必须以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作为分析的前提。前者研究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能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之中。根据对核心能力的各种表达可得出,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和能力等在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知识,而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特有的资源。 企业领导者和企业成员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

首先,企业领导者的品质和决策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缺乏创新意识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组织协调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力量来进行创新活动的。无长远眼光的企业领导者若为一时利润而不断改变产品所涉及的领域,缺少自己固定的专业技术和核心产品,就无法形成本企业的技术优势。

其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是核心能力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毫无疑问,强大的核心能力必须要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参与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中新技术扩散的传播者。中级管理者是将新知识、技术运用于生产,转化为产品和生产力的参与者。一线工人是一切技术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参与者,工人的群体技术素质对于技术活动的实施和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转有着直接影响。当公司致力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竞争时,它要求个人从内部或外部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或技能。这种知识可以是信息,比如个人通过进修、参观的方式来获取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它也可以是诀窍,它使得员工能够更熟练、更高效地从事自己的工作[17]。 竞争者和顾客

竞争者和顾客是与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群体。顾客提出了产品或服务的要求,竞争者利用获取和利用新技术及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新的能力及具有的资金实力都会对公司和核心能力产生影响[18]。 环境

企业的创新机制: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能力形成的创新机制。包括人才获取机制、人才成长环境、激励机制,R&D 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 企业的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核心能力的发展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在研究开发阶段,强调分散的创造性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自由沟通交流,要求形式较为松散灵活的沟通环境。在技术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则强调统一和人员集中稳定,需要形象标准化的传导机制。

企业的凝聚力:拥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表现为其成员对于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当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被成员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关心支持企业的发展,积极参与企业事物,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相反,凝聚力的弱化会带来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率的降低。

(四)决定企业规模边界变动的核心能力半径的测度

综合以上因素的分析,可以建立企业核心能力半径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19]。

在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半径评价时,指标的权重至关重要,权重的细微变化会对整个评价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里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20]。

结束语

企业规模边界的扩张是企业实现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质是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构建和强化。以核心能力为视角,分析决定企业核心能力半径的因素发现,在不同核心能力半径下,企业规模边界的变动存在规律性变化,企业的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规模边界的上限,而核心能力半径决定了企业规模边界的下限。

参考文献:

[1] Clark K B. The power of product integr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5):20?56.

Prahalad C K,Hamel G 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79?901.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61?74.

Porter.M.E.Competitive strategy [M].Free press,NewYork,2000(4):485?501.

Teece D J. 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4(1):46?57.

Williamson.O.E.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s: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Sociology 1998(3):548?577.

Yang xiaokai,Ng Yew-Kwang. Thero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s,1994(4):67?78.

Masten S E. A legal basis for the firm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1:196?21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 钱德勒.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 许庆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 [J] .管理工程学报,2000(3):13.

[1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商务印书馆,2000:133?290.

[14] 王毅.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报,2002(2):24?321.

[15] 王毅.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增长:以华北制药,长虹为例[J].科研管理,2002(3):5?81.

[16] 蒋峦.企业边界的模糊与渗透[J].企业管理,2003(4).

[17] 姚传江.企业兼并与边界重构:一个基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 2004(1):46.

[18] 刘东.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J].中国工业经济,2005(5):8.

[19] 解宝贵,王岩虹.论企业动态战略能力的构建[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4):106.

[20] 唐振鹏.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5(2):5.

以上就是基于核心能力半径的企业规模边界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企业变革管理和沟通

关于企业生产方式发展探究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