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研究论文

关于企业知识共享的复杂性分析

编辑:sx_chenl

2016-09-21

本文讲述了关于企业知识共享的复杂性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一起具体阅读下吧。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 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性

论文摘要:知识共享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往往是从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转移机制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本文则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分析其复杂性。文章通过将CAS理论要点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相对应,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并且由此类推到整个供应链,提出了一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企业知识共享四层分析模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企业运营中更加充分、有效使用知识资源,使知识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效用的需要,产生了知识管理,而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的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往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往往是从知识共享的障碍、知识转移机制等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重点分析其复杂性。通过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去剖析知识共享,为知识共享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1 相关理论综述

1.1知识共享目前,学术界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的表述见表1。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表中某个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从其作用于知识共享效果的机制人手进行研究。

表1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识转移是知识共享的过程,知识学习和知识系统是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交易概括了知识共享活动的经济本质,而知识类型转化则是实现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知识共享的基础。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说,知识共享实质上就是知识转移,从知识源转移到知识接收者,从而实现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根据Gupta和Govindarajan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知识共享过程图。

1.2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人20世纪6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的诞生为先导,系统自组织理论开始蓬勃兴起。70年代以来,更是诞生了混沌学、分形学一系列系统自组织理论,使以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研究世界复杂性为对象的复杂性科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科学前沿。目前,研究复杂性科学较有影响的有三个学派£川:欧洲学派,以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学派,以美国圣菲研究所(SFI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中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最为着名、应用最为广泛。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概念是Holland于1994年在SFI成立10周年时正式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市场体系都有着很多类似的特性,即面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复杂系统都表现出协调性和持存性,系统中的主体都在努力去适应别的主体。在1995年的着作《Hidden Order》中,Holland将组成复杂系统的基本个体正式命名为主体(Agent) 。Agent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围绕主体这个最核心的概念,Holland将CAS定义为由一系列可交互的A_gent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Agent对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刺激一反应的行为称为规则。随着经验的积累,Agent会改变自身规则来适应环境,它们也能聚集成更高级的Meta一Agent,此时的Meta一Agent行为呈现“涌现”( Emer-gent)的特性,而单凭分析Agent是无法预知其行为的。另外,所有的CAS都包括四大性质和三大机制,它们分别是:

性质一:聚集(Aggregation)。个体可以相互粘住,形成更大的个体(Meta一Agent ) ,新聚集体如同个体般运动,这就好比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习惯与消费群体行为的形成。

性质二:非线性(Nonlinearity)。即当个体及其特性发生变化时,并不完全遵循线性关系,而伴随有非线性因素。

性质三:流(Flows) 。“流”指个体之间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能量流、物流等。“流”在循环往复运动后,往往会放大影响。

性质四:多样性(Diversity) 。指Agent的差异性,体现在各Agent属性的不同,并且这种差异性必定是对Agent在整个系统中的进化是有利的。

机制一:标识(Tagging)。标识各Agent的共性或异性,帮助Agent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以实现对Agent的聚集。

机制二:内部模式(Internal Models)。复杂系统内部可分为多个层次,由低级层次组合产生高级层次,每个层次都可视为一个内部模型。

机制三:积木(Building Blocks)。形成复杂系统的基本构件和简单个体。复杂系统常常是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部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

2 企业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 1企业系统的复杂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组织的学者都将组织的行为视作一种线性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加以研究。近十年来,复杂性科学的思想虽已渗人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但用复杂科学理论来对组织行为进行建模的研究却还不多。1999年《Organization Science为基于复杂理论的组织科学出了专刊,这一期收录了不少讨论将组织作为复杂适应系统进行建模的学术论文。总结起来,一个企业系统(CAS)可看成是由若干员工主体(Agent)构成。该系统的最低层次是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和工作岗位等属性(AttriUute)。每个员工都有唯一的标识(Tags ),可能代表该员工的工作内容,以及该员工的服务对象。这些员工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组合在一起,便出现了团队,“涌现”( E-merge)出了部门或事业部层次。团队也可视为一个主体(Meta- Agent),描述一个团队不再用性格、教育背景、职业目标等员工属性来描述,而可能是任务性质、客户构成、文化等等。整个公司的业绩并不等于各部门、各主体的简单加总,这便是企业系统的非线性(Nonlinearity)。图2说明了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

2.2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复杂性 北师大非平衡系统研究所方福康教授指出,知识管理中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便是知识获取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主要又涉及到个体知识如何通过组织内各个体间的自组织相互作用,在企业(组织)这个层次上涌现出带有整体性质的新知识。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将企业知识共享(获取、传播)问题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联系的思想。上面提到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作为组织的一个行为子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也可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为例,企业知识共享与CAS理论要点的映射可以表示为如表2所示的7对关系。

2.3企业知识共享的四层分析模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可看作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类似地,进一步考虑企业知识共享的整个系统也是如此,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由企业知识共享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能有效支持具有高度集成性、开放性、可伸缩性、可重构性的复杂系统。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当复杂,包含上下游企业、同类型企业、政府等组织。在现实环境中,供应链、企业、企业内部的部门等相互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每一个知识主体都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反馈信息、其它主体的反馈信息不断自适应调整自己,对自己的知识传枪和共享方式做出调整。根据企业知识共享所涉及的主体的研究粒度不同,可以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抽象成基于CAS的四层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根据该模型,可以对不同知识共享鲜题进行CAS界定和分析。比如在分析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员工看作主体(Agent ),不同的部门可看作员工主体聚集而成的Meta - A-gent,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以将部门看作主体(Agent ) ,忽略其内部机制;系统边界则为整个企业,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两层。而在分析供应链企业群知识共享问题时,可以将整个企业视作由部门聚集成的更大的Meta - Agent,部门层次和员工层次为其内部模型;也可将整个企业视作主体Agent,忽略其内部机制;此时的系统边界为整个供应链,体现在模型中的下面三层。

3 结论

企业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系统的复杂适应结构。在此基础上,作为组织的一个行为子集,企业知识共享问题也可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分析。本文通过将CAS理论要点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相对应,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问题的复杂性,并且由此类推到整个供应链,提出了一个基于CAS的知识共享四层分析模型。借助该模型框架,将来采用CAS特有的建模方法对企业知识共享问题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将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知识共享的复杂性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关于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研究  

论国企管理改革的希望之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