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媒体管理论文

2000字媒体管理论文:新闻受众

编辑:

2015-12-29

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求新求异心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新闻的喜新厌旧是受众的共同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要引起主体的注意,就需在刺激物的新意上下工夫,而新闻报道首先要引起受众的注意,才能谈得上让受众接受,于是,为迎合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新闻传播者在新闻的风格、题材上就花了不少心思。如湖南电视台《我们约会吧》就是一成功案例。而网络上的所谓“艳照门”、“黄瓜门”、“龙口护士门”等事件则值得我们反思。

长期以来,新闻都以严肃、正式、甚是有些死板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新闻不太受欢迎也就有了道理。而从2006年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朝闻天下》以新颖的形式创造了“开启全新一天,新闻服务生活”新局面,符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整个节目从内容、主持人的装束、表达,还是节目包装、演播室设计等都做了全新的设计,作者做到了“新而真”,让受众“拍手称好”。

从受众角度来看,当人们的注意神经元接受到新鲜的刺激时,会呈现出兴奋状态,而这也就是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漠视的原因。如一则新闻称某种植户种出的桃子有10公斤,那么,这一信息是和人们日常接受到的信息存在很大差异的,于是,人们也就有了想去了解、求证的心理,自然对这一信息倍加关注。然正是这一心理需求的刺激下,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片面地追求收视率,盲目地搞新奇节目,如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和交通广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科教农村频率、,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就是其中证明,这些新闻追求的“新”只是建立在满足受众的眼球刺激上,没有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也缺乏文化内涵。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追求新毫无疑问,这不仅是受众的需求,也是新闻事业发展所必须,但必须在追求新的过程中做到遵守法律体系,遵守道德原则。虽然受众是新闻工作者的“上帝”,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的道德标准不能以受众的需求为唯一标准,而要以我国法律体系和道德原则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来求新追异,这样才能让新闻成为真正受欢迎的好新闻。

三、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对比心理

人是群体动物,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总在和周围的群体不断地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让自己更趋于完善。同样,在受众接受新闻过程中,受众总喜欢将自己所了解的和所听、看到的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去寻找新的东西。

我们从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我也给你洗脚”来对此进行简单分析。这只能算是一个公益广告,但其中寓意深刻。视频中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后给“妈妈洗脚”,表达的是关爱老人,从心开始,真是这个“洗脚”,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正是这个“洗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感恩的心开始萌发,当他看到妈妈的辛苦,开始感动,再行动,端着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时,微笑感动了所有人。当这一视频呈现在受众眼前,受众会不自主的将自己和视频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他(她)是这样?我又是如何的疑问在心中萌生。

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其实,任何新闻或影视信息呈现在受众眼前,受众都会将自己和视频中的人物来进行一个对比,只是对比的角度不同。很多人喜欢看武侠片,其实就是希望自己也像主人公一样功夫高强,能行侠仗义,而有的人喜欢看恐怖片,是因为想从中去感受主人公所经历的刺激,让自己和主人公形成一个对比。

所谓有对比才有差距,正是这一心理驱使下,受众更容易接受具有差别性的新闻。而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受众提供能够进行比较的材料和条件,从而使自己报道的事物被更多的受众所理解与接受。但运用对比方法也不是随意的,要讲究可比性原则,不能把特点完全没有联系的人和事扯到一起滥联滥比,也不能使用不统一的对比标志。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2000字媒体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工商管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