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管理理论论文

论纠结的管理理论与实践

编辑:sx_chenl

2016-08-26

现今社会,很少有大型企业经验的企业家真正从事管理理论研究,他们也没时间写管理类著作,管理理论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它逐渐成了高校学者的专利,与管理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后,管理理论与实践像一对欢喜冤家,互相纠结并影响着各自的发展。现今社会,很少有大型企业经验的企业家真正从事管理理论研究,他们也没时间写管理类著作,管理的理论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它逐渐成了高校学者的专利,与管理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管理理论研究内容

(一)国外研究现状

管理学经过并不连续的非系统化研究,从实用边缘学科,蹒跚移步走进了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领域,但其理论发展情况显得十分尴尬,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苦于无法找到求解之道。美国已故的管理学大师哈罗德·孔茨教授在1961年12月撰写了《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4月在《管理学术月刊》上再次发表论文《再论管理学丛林》,指出管理理论是一个持续增长的丛林,每个丛林有他们自己的流派和观点,他强调:“由于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领袖,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并且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去捍卫自己观点中的概念和技术,以防止被攻击或改变,这就使得管理学的理论非常难以被管理实践者所理解和应用。如果这种持续增长的管理学丛林,仅仅表明不同学术思想和研究之间的竞争,那还没有关系,但是,当他阻碍了管理理论的有效发展,并困扰着管理实践者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不幸的是,问题确实变得很严重了,直到现在管理实践者也没有找到方向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管理学理论的迷失问题做出了一定研究,有些观点很中肯,批判管理学理论太过学术,与实践脱节甚为严重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最主要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很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大多数管理理论的研究陷入了“客户懵懂的尴尬境地”,对实践“无能为力”,只能“自我陶醉”、“自娱自乐”、“做无用功”式地研究。据实践者观察,管理理论明显的脱节包括违背客观事实、重复常识、同义反复、颠倒因果关系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社会后果。比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深恶痛绝,完全不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导致有些正确的、实用的研究成果也会被他们摒弃。

二、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论与经济理论缠绕纠结

管理理论与经济理论缠绕使得这两个学科更难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多年以来,经济学理论总是引导指领着管理学理论,而众多的经济学家转而研究管理,或将经济学与管理学并行研究,其实他们都搞不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现在中国很多的大学有一个很特别的学院就是经济管理学院,这充分说明了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说,经济跟管理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国学术界一个奇特的现实。因为在我国没有像亚当斯密那样的经济学大家,也没有像巴纳德那种真正做过国际一流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有可信赖的管理经验的、具备深厚理论素养的管理学家,也没有像德鲁克这种一辈子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的纯粹的管理学大家,所以我国管理学理论研究主体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而这一不足源自中国现代企业制度长时间的阙如。

(二)中国式管理该何去何从

其实,我国管理理论究其根源发迹于美国。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刚刚确立,邓小平借访美机会签署了中美共建管理培训中心的协议,打开了引进美国管理理论的大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是凭借这一系列重大管理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顺势推进企业管理实践前进的正效应产生的同时,管理理论也使中国企业很快步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许多企业产生食洋不化的病症,也有企业显现盲目跟从的迷失。曾经热销一时的管理咨询国际大牌公司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因给中国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像王府井百货、实达电脑和康佳电子集团提供的管理方案先后遭遇失败而被遗弃。大批民营企业虽然抓住机会拾遗捡漏填补了市场缺口,获得了短暂的爆发式成长,但因管理资源匮乏很快遭遇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企业生产无法持续稳定增长和升级换代的困惑,人们自然回到一些老问题上——“管理能不能创新而真正变成生产力”、“中国式管理何去何从” ,中国的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管理理论似乎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三)模型与数据使管理理论研究越来越复杂

现如今,管理学术界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数据和模型,比如管理类的权威期刊《管理世界》上的论文,全是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除了高校的个别同行、编辑和评审研读,估计没几个企业家能看懂这些文章,其实对实践者来说,这些论文没任何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高校过于偏重于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来考核高校教师的绩效,这一目标的驱动机制助长了这种不良的学术倾向。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些研究型的重点大学,有很多特别有思想的人才,他们几乎都有留学背景,是某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但这些人都受制于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几乎都热衷于搞学术研究,把精力和才华都用在发表高级别的论文。而越是高级别论文,越是由一些复杂的数据和模型堆砌之后才能发表,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这样的学术期刊几乎没人订阅,除了几个搞这方面研究的人几乎没人拜读,更别说日理万机的企业家,更没时间和兴趣阅读,所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完全被搁置浪费,离实践越来越远。当然,这些学术期刊也不会被大范围地刊发,因为没市场,没读者,没人买这些期刊,所以这些期刊就靠每篇文章的版面费维持,而版面费又来自高校教师的工资,而教师工资又来自于国家纳税人的钱,这就意味着大学用纳税人的钱买了一堆毫无用处的文章。

三、重塑实践者对管理学理论的信心

(一)改变管理教师班底

面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越走越远,越来越不相关,作为高校的管理研究者,应该竭尽所能改变实践与理论脱离的局面,让实践者对理论越来越有信心。“很多企业家在看过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类教师的简历之后,都认为高校的课程设置很空泛,没多少实际内容,管理类课程都是由那些学历很高,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从来没在企业里从事过一天的管理,完全没管理经验,大部分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看起来就像是由从没游泳过的教练教游泳一样。”这种现象确实令人费解,但现实是高校微薄的工资也很难聘请到那些在企业里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人来高校讲学,即使偶尔有创业成功人士来高校当客座教授,这样的机会也非常难得,而且仅仅局限于几所名牌大学,一般的二本高校管理系学子几乎没可能聆听他们传道授业。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老师和学生接受有经验的管理实践者的教导,比如引进当地民营企业家当客座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技能,通过组织学生看优秀管理者的授课视频等,尽量让学生接受最前沿的管理知识,学习最优秀管理实践者的课程。

(二)改革学术评价体系

要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越走越远的问题,必须先改革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不要以发表文章的多少来作为职称评定的唯一标准,要看文章的质量,看所写文章的观点是否被采用,是否为企业、政府等相关单位提供有用的决策,是否对社会实践真正有所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教管理的教师们走出去,去企业、去基层学习,也要带领学生多实习,让理论付诸于实践,让老师们把闭门造车、写无用文章而浪费的时间用到该用的地方。如果教师和学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企业,很多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那学校可以划拨一部份资金,在实验室建立虚拟企业,模拟企业、政府、银行等一系列运作程序,通过虚拟练习来体会企业运营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学习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可以建立多种评价指标体系,凡是做这些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事件或写的对实践有用的论文都可以作为考核教师绩效、职称的评价指标。

(三)营造对话交流环境

管理理论研究者应与企业管理层多沟通交流。企业实践者应多去高校传播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最有用的管理方法,也不要完全摈弃学者的建议和观点,尝试和学者们多沟通,从实践上指导他们教书育人;而学者们也不可发表让人费解、看不懂的学术论文,仅仅为了获取研究经费和职称评定的需要,只注重论文的发表数量,不考虑对企业、政府的指导意义;各个学科年会多组织有意义的学术会议,而不要仅仅为了收取会务费,多邀请优秀教材的作者与授课老师交流解释教材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以及教材要传达的管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学术语言传达给教师,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用简单的语言将复杂的管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传授之外,也应该多去社会锻炼和实践,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总之,企业家、管理专家、高校教师、学生等一系列管理受众等应团结协作,共同营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交流环境,将管理学的精华留住,将其糟粕抛弃。

四、结语

对于在高校从事管理类教学工作的人来说,从读大学接触管理理论到现在教管理类课程,一路上都是自己和团队里的老师在辛苦地探索管理课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纠结,因为有些理论的对错好坏其实他们也不是很清楚,更多的时候是怀疑有些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但因为没实践过,所以也只能盲从书上的说教,对学生尽量按书上写的去教导。管理类书籍的作者应该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传达所描述的用意。高校也应该简化教师学习进修的程序,多鼓励教师走出去,多提供机会让教师去企业实践,能让他们在企业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化解心中的困惑,解开理论与实践纠结的谜团。

以上就是关于纠结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内容,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相关推荐:

有关管理的本质  

有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管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