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论文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编辑:

2016-05-26

四、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措施

公民参与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必然要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表达公民的利益与需求,从而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更加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也使得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体现。上文总结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有行政理念的陈旧,也有法律法规的缺陷,有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也有制度设计的纰漏。这些问题都必须以整体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制定合适的对策一一加以解决,我国的公民参与才能少些阻力,大迈步的发展。

(一)创新参与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首先,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变革,加强对公民的素质教育,让公民自小就认识到参与公共事务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自己的权利,充分认识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公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能真正运用自己的知识参与政策制定活动的人。第二,大众媒体要传播和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加强民主意识的教育。通过广泛地宣传公民参与的政策、渠道和相关制度,向公民传授一些实际参与的知识,加深公民的民主认识,帮助公民树立权利意识,强化公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第三,引导和推进公民参与的民主实践,大力推行社区选举、村民自治等基础民主建设,培养公民的参与经验、锻炼参与技能。同时,政府决策者自身也要树立民主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充分认识到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决策者应该主动把公民放在政策制定的主体位置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参与的合法权利,转变政府的角色。

(二)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参与渠道

目前,政策参与渠道不畅严重阻碍了我国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有关方面入手,完善参与制度的建设、拓宽参与渠道、大力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1、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完善人大选举制度,首先要密切人大代表和人民间的联系,让代表能够真正代表选民的利益诉求。第二,要改变人大代表的结构,扩大代表对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覆盖,减少官员比例,增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群体的代表数量。第三,根据某些学者的提议,扩大人大代表的直选范围和层级,采取人大代表自由竞选的方式,保证公民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自己所选举的人大代表,用提案或表决的方式反映到决策部门,实现民意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从而维护了公民的合法利益。

2、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常见制度性保障渠道,是一种有效的参与方式。政府应该大力推行听证制度,听取广大公民的意见。一方面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从目前的物价、行政等领域扩大到土地规划、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决策听证。另一方面我们在扩大听证范围的同时要对听证参加人的产生程序过程作出具体的规定,保证听证参与代表的广泛性,鼓励公民参与听证,让更多的公民拥有直接表达意见的机会,使听证制度落到实处。

3、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根据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条例不止规定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对公民提出的政务查询相应程序和答复期限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政府的政务公开实践并不令公众满意。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行政务运行透明化,主动公开各种政务信息,接受公民的监督,保证公民的参与权利。

(三)大力推进公民网络参与

1、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法规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尽快地推行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不光是要求扩大政府网站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提高完善网站的相关服务和便民功能设计,要真正能够体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方便公民的参与。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加大政府内部信息沟通的快捷,还要依托相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加网上办理政务的含量,推进电子民主,为公民参与提供方便直接的途径,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

2、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

网络给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于网络天然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一些网站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故意扭曲事件真相、发布虚假的信息,制造假新闻,混淆视听,蒙骗公众,煽动矛盾,导致网络参与的无序和混乱。网络和现实中的非制度参与相结合,往往会造成现实中一些的非制度参与事件的复杂化。

面对网络参与的无序化现象,政府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必须通过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方式积极面对。一方面,积极发展现有网络信息安全和监管技术,跟上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加强对违法、虚假信息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出台网络规范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法规,多方位、全方面地规范网络秩序,引导公民网络参与有序发展。

结束语

扩大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对保持政府的合法性、维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处于社会和政府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利益分化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热情和能力不断增强,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吸收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是政府保持其合法性、协调各种利益要求无法回避的选择。本文以厦门PX实践为例,分析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的发展和完善不可能一撮而就,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的发展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态度。要在充分认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公民参与环境的不断成熟,稳步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罗欣.“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黑河学刊》,2008,3。

[7]李庆钧.“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8]陈静,敬珊珊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及制度建设”,《兰州学刊》,2008,4。

[9]马宝雨.“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黑河学刊》,2009,1。

[10]钱洁.“论我国转型时期行政决策的公民参与”,《青海社会科学》,2009,3。

[11]刘雪明.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问题研究”,《行政与法》,2009,4。

[12]孙勇仪.“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十大困境”,《中国行政管理》,20010,1。

[13]杨志.“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理论学刊》,2010,1。

这篇关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的文章,希望给正在阅读本文的你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9000字公共政策论文:媒体公关 

公共政策论文6000字:西部民族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