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参见,何海波、刘莘:“复议机关‘不管事’能否当被告”,载于《法治周末》2010年7月15日,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5364,访问时间:2012年12月7日。
[24]Cf. Carol Harlow & Richard Rawlings, op. Cit., p.488.
[25]Cf. Gavin Drewry, The Judicialisation of ‘Administrative’ Tribunals in the UK: From Hewart to Leggatt, p.55. http://www.rtsa.ro/en/files/TRAS%2028E%20S%20-%203%20-%20DREWRY%5B1%5D.pdf
[26]参见,青锋:“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载于《法治论丛》2006年第21卷第1期。
[27]中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在2010年1-5月共收行政复议申请114宗,同比2009年增加278%,并首次超过同期市人民法院新收行政诉讼案件,比全市两个基层人民法院同期的总数超出约9%,而2009年同期,行政复议案仅是行政诉讼案的一半。与此同时,中山市信访局的信访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0%,行政复议的救济主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参见,沈福俊、徐涛、吕奕成:“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研究”,载于《上海政府法制研究》2011年第6期(总第226期)。
[28]郜风涛:“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行政复议打造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在2011年行政复议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hinalaw.gov.cn/ article/xzfy/wjjjh/ldjh/201201/20120100359445.shtml,访问时间2012年10月30日。
[29]《哈尔滨市行政复议规定》(2008年)第55条规定,行政复议委员会主任对复议委员会的议决意见有异议,应另外组织案件议决会议或委员会会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表决方式议决”。如果仍然有异议,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集体研究做出决定”。
[30]Cf. Genevra Richardson & Hazel Genn, “Tribunals in transition: resolution or adjudication?” (2007) Public Law 120.
[31]Cf. Edward Jacobs, op. Cit., p.22,53.
[32]参见,吕艳滨:“日本、韩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司法化的若干实例”,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
[33]Cf. Robert Carnwath,“Tribunal justice - a new start”(2009)Public Law 49.
[34]“对政治性、政策性强,难以单纯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的案件,要尽可能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统一协调解决”。郜风涛:“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行政复议打造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在2011年行政复议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 www.chinalaw.gov.cn/article/xzfy/wjjjh/ldjh/201201/20120100359445.shtml,访问时间201 2年10月30日。
[35]Cf. Peter Leyland & Terry Woods (eds.), Administrative Law Facing the Future: Old Constraints & New Horizons, 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1997, pp.246-247.
[36]参见,马怀德:“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行政复议法》评介”,载于《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37]Cf. Tribunals for Users—One System, One Service (2001),para31.
[38]参见,周汉华:“行政复议制度司法化改革及其作用”,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9]Cf. White Paper on Transforming Public Services: Compliant, Redress and tribunals,Cm6243.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dca. gov.uk/pubs/adminjust/transformfull.pdf
[40]参见,沈福俊、徐涛、吕奕成:“行政复议制度改革研究”,载于《上海政府法制研究》2011年第6期(总第226期)。
[41]早期的中立评估是英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中的一种,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由独立第三人对双方诉求进行评估,包括:(1)法院或裁判所可能做出的结果(the likely outcome in court or tribunal);(2)公正的结果(a fair outcome);(3)某一技术或法律点(a technical or legal point)。这些评估意见不具有拘束力,供当事人在谈判中使用。Cf. White Paper on Transforming Public Services: Compliant, Redress and tribunals,Cm6243.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dca.gov.uk/pubs/ adminjust/transformfull.pdf
[42]Cf. Edward Jacobs, op. Cit., pp.313-314. Cf. Genevra Richardson & Hazel Genn, “Tribunals in transition: resolution or adjudication?” (2007) Public Law 129-130.
[43]Cf. Genevra Richardson & Hazel Genn, “Tribunals in transition: resolution or adjudication?” (2007) Public Law 129,131.
[44]参见,杨小军:“对行政复议书面审查方式的异议”,载于《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
[45]参见,郜风涛:“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市县政府行政复议工作——在全国市县政府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chinalaw.gov.cn/ article/xzfy/wjjjh/ldjh/200811/20081100066699.shtml,访问时间2012年11月4日。
[46]Cf. Genevra Richardson & Hazel Genn, “Tribunals in transition: resolution or adjudication?” (2007) Public Law 126.
[47]Cf. Robert Carnwath,“Tribunal justice - a new start”(2009)Public Law 55.
[48]参见,郜风涛:“加强行政复议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在‘行政复议论坛(浙江)’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jgzn/ bld/gft/xgwz/201006/20100600256645.shtml。访问时间2012年10月25日。
下一篇: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