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02
二、刘易斯转折点理论
从现代部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的变化可以说明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劳动量(L),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Q)。OW是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0S代表传统部门的平均实际收入。WN1Q1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OWQ1L1L代表最初阶段支付的工资总额。由于现代部门把部分剩余投资于创造新的资本,资本存量增加并且使得边际劳动生产率曲线向右移动,达到N2Q2的水平,此时剩余和就业都增加了。现代部门继续投资推动边际劳动生产率曲线进一步移动到N3Q3,只要传统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中现代部门就能够利用这种劳动力优势不断地扩大投资规模,这个过程一直继续到Q4点(刘易斯第一个转折点)。此时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不再为零,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在部门流动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如果现代部门不提高工资水平就不会得到传统部门足够的劳动力供给。
日本学者南进亮指出刘易斯转折点模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仅以非熟练劳动力为对象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不适用于熟练劳动力。类似于工程师、机械修理师、研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劳动供给在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有限的。
2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不适用于资本密集型部门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的适用性是以二元结构存在为前提的。而现代部门又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部 2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不适用于资本密集型部门
刘易斯转折点理论的适用性是以二元结构存在为前提的。而现代部门又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部Y1=a1+a2Lt[a]+a3(Lt[a])2+a4St+a5GFt+εt(1)
其中,Yt[a]、Lt[a]、St和GFt分别表示农业实际总产值、农业从业人数、播种面积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实际值的时间序列。得到估计模型(2):
其中,εt为误差项,在方程(2)中播种面积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实际值的短期乘数都为正值,表明播种面积每增加1 000公顷,农业实际总产值将增加0.47亿元;而财政的实际农业支出增 加1亿元,农业实际总产值将增加2,64亿元。因此增加播种面积和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都能有效地提高农业产出。方程(2)可以求农业总产出曲线的极大值点,通过计算发现极大值点出现在2005年。进一步根据方程(2)计算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和农业劳动平均产出,计算结果由表1给出。
由表1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的平均产出变化与图2中农业年人均实际工资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我国农业的人均实际工资与平均产出相对应,依然是一种分享式的工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在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已越过图2中的B点,达到P点。如果继续转移农村劳动力将会影响农业的总产出,即劳动力的变化开始影响工资,则根据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的定义,初步可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应在2005年后出现。
标签: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