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范文

翻译会通论范文

编辑:sx_yangk

2015-05-25

一谈到中国传统译论,译界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案本——求信——神似——化境”[1:19]这一体系,它代表了我国佛经翻译、西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理论主张,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翻译会通论

这一体系遮蔽了明末徐光启开创的翻译会通思想及其大量实践。翻译会通论突破了原文中心论的藩篱,目的不是对原作表面的“信”,而是更强调把西学融入中学以求“超胜”。这一思想既承继了传统学术讲求会通的渊源,如经学、史学、子学、儒释道等的会通,又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翻译史上不乏历史回音,如清初梅文鼎的中西天文历算会通之学、洋务派张之洞的会通论、维新派严复“统新旧”“苞中外”文化观下的翻译会通、新文化运动中贺麟译介西方哲学的“和谐化合”说、钱钟书的学术“打通”论等,这些不同的会通思想与当时的西学认知、理解方式、翻译策略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学术的会通性,重点阐述“会通”和“翻译会通”的内涵,以深化中国传统译论研究。

中国传统学术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2:41],重“学科会通”[3:144],贯穿于整个传统学术史,也是翻译会通的学术渊源和基础。

中国传统学术思潮可分为六个时期,即先秦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之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术[4:总序]。先秦是中国学术的原创期,秦汉则是奠基期。秦一统六国,学术也随之一变,表现出浓厚的兼收并蓄的综合性特征。如《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4:10];《史记》“网罗天下放失遗闻,王迹所兴,见盛观衰”[4:334],以通古今之变;《春秋繁露》以“王道通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4:8]。两汉之际,刘向、刘歆父子编纂的鸿篇巨制《七略》,是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学术典籍的大汇集,共收书6大类38种,596家,13269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白虎通义》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堪称儒家经学通经致用的典范。到了东汉,经学重通学,即《五经》之间的打通和今、古之间的兼容,如贾逵的《左氏传解诂》和《国语解诂》、许慎的《五经异义》和《说文解字》、马融的通学式解经方法和郑玄的通学等。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翻译会通论

相关推荐: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范文

商业室内装饰及设计的影响范文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