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yangk
2015-03-30
“骷髅”一般指人死后干枯的骨骼,有时也指死人干枯的颅骨,又作“髑髅”。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发现骷髅用处繁多,如古人用先人骨骼制作骨器, 以下就是由威廉希尔app 为您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骷髅意象。
除做一般器皿,还可追思先人;藏传佛教中的密宗还制造、使用人骨法器,如颅骨碗、颅骨鼓等。在古代小说中,骷髅更是被作家随意装点,如《水浒传》中梁山寨内碗瓢尽是骷髅做就,《后水浒传》中屠俏床前列着几个生漆骷髅头的尿器,《西夏书事》中诸族豪酋用骷髅饮盟酒,作者着意于陈述这些骷髅器具显然是为了点染英雄的豪杰之气。《梦梁录》中还有以骷髅命名的茶坊;《杨家将》、《东游记》都记有西夏国黄琼女手执骷髅兵器,使太阴阵更加阴气逼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髑髅意象异彩纷呈。本文认为髑髅意象的产生、演变与宗教特别是道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是特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作者心理特质的反映。本文拟分析髑髅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轨迹,并探讨其文化内涵及成因。
先秦魏晋散文展现道家观念的髑髅意象
髑髅意象最早可能出自《庄子・至乐》,庄子途中遇髑髅,为之怜悯哀叹,骷髅显梦:“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断然拒绝庄子复生之请:“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1]寓言中髑髅不过是庄子借诸于梦用于内心辩白的道具,因此髑髅与庄子实质上是合二为一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是人生观。他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寓言所谓“贪生失理”、“亡国之事”、“不善之行”、“冻馁之患”、“之春秋故”以及“君臣上下”、“四时之事”涵括了人一生中所遭受的国事家情、贫富穷达、饥渴寒暑、讥诮毁誉、生老病死以及在社会伦理的压制束缚下阻碍个体自由的种种困境。要从这些困境中彻底超脱出来就要超越死生。庄子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1]大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之生死不过是气之聚合和流散的自然变异,因此,面对生死,人们不应有欢乐与忧愁的纠结。对生死能采取达观的态度,甚至“以死生为一条”[1],以生死存亡为一体,那么,“生”与“死”就不是截然对立的状态,相反,“死”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拖累,反而更能逍遥自在。生则劳苦,死有至乐,恶生乐死,庄子髑髅之叹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古代文学作品中骷髅意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毕业论文范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