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15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1亿多农民工大军。
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的生存状况:“我们流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我们见证这个城市日新月异,但这万家灯火却离我们很远。”
1.1 农民工的构成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通过参与城市经济建设,逐渐融入到城市中去成为市民,成为城市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割断与土地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农村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下降。由于进城的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现实出发,他们不可能都沉淀下来。从是否有可能成为城市人口的角度,农民工群体分为:
少量受过较好教育、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经营能力或拥有一定量创业资本的劳动者。他们比较善于捕捉机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经营活动,其中不乏有将事业做大的成功者;有的虽受雇于他人,但凭借自己的才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机构中的各级管理者。这部分人最有可能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从事一份收入较高的稳定工作,购房置业,子女也进公立学校就学,其实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市民,只是没有城市户口而已。
从事一般性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他们有某种技能,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在城市缝隙中的生存能力较强。不少是小商贩、小业主,他们在城市中买不起房,只能租房栖身,居无定所,但维持生存的能力很强,其中部分人的收入可以维持全家人在城市中较低水平的生活。这些流动人口是市民化可能性比较大的人群。但他们最终能否在城市中落地生根,还要取决于一系列条件。例如他们的孩子能否在城市中受到较好教育。如果得到较好教育,能够考上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工作,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依托第二代,他们就算在城市扎下根了。如同中国很多去美国发展的移民家庭一样,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父母含辛茹苦,最终在美国定居下来。
进城的大部分农民工是出卖简单劳动力的蓝领劳动者。他们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中低端服务业中,包括送煤工、餐馆服务员、保姆等底层劳动者。他们从事的一般是城市人不愿从事的高强度、高温、高空、有害、有毒的行业和工种,收入低下,工作不固定;他们通常缺乏劳保和社会保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引起社会关注的“民工40岁现象”指的就是这部分人。这部分人是进城农民工的主体,人数很多,但城市化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的收入太低,既不可能购房置业和支付较高房租,也难以维持自己及全家在城市中低水平的生活费用。他们来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赚钱,他们进城的机会成本非常低,所以他们大量流入,但很少有定居在城市的可能。故而他们是返乡民工的主体。
1.2农民工维权问题的由来
标签:毕业论文范文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