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导游地方文化之老北京:庙宇与庙会
小时候,逢年过节时爷爷常带我去逛庙,什么东岳庙、大钟寺、财神庙、隆福寺、护国寺、白云观、蟠桃宫、土地庙、白塔寺……全都逛过。当时就知道玩得高兴,什么都不懂,爷爷则边逛边给我讲老北京庙宇的事儿,至今记忆犹新。
“庙”字本身有三种含义: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圣人先贤的处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庙堂,是朝廷的代称;第三,庙号,即已死皇帝的代称。庙宇是奉祀的场所,随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庙宇的布局和风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区是各种宗教荟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还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等。“儒术”虽然是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重要依据,但它毕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两家,两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种宗教传入北京后,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庙宇,尽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门,但从信仰和奉祀内容来看,其名称不外乎庵、观、寺、院、宫、庙、堂、祠等几类。据1936年编的《北平庙宇通检》中所收集的庙宇,内城303座、外城258座,东南郊区33座,西北郊区348座,共计有942座。据说这仅是当年北京庙宇总数的一半。
北京地区诸多庙宇名称有一特点,除皇家赐名外,还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传遐迩,朝廷所赐之名反而鲜为人知,如岫云寺、慧聚寺、十方普觉寺、觉生寺等。这些寺名多觉生疏,如果说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钟寺,则老幼皆知了。
旧时北京许多寺庙内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宫照佛楼内佛冠、金伞、毫光珠等,不过只是有些规模较大的艺术品,能保存至今,如碧云寺内五百罗汉,法海寺内明代壁画等,其中的明代壁画尤为珍贵,堪称稀世珍宝。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监捐资建造的,寺里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闻名于世。殿内三世佛两侧画的是“诸天三十六众礼佛图”,画中人物丰满,皓齿明眸,金刚力士赤膊刚劲,甲胄鲜明,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东西墙上画的重要人物,是红莲托体的如来和衣带飘拂的飞天,周围衬以牡丹、月季等名贵花卉,穷工极态,妙笔生辉,令人叹绝。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观音最为传神,无论是面庞、神态、衣纹等都不同于一般。全部画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现了七十七个人物,个个形态逼真、生态盎然。
在北京,佛教寺庙中,法源寺和广济寺比较出名。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初名悯忠寺,明代重修,易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修缮后改法源寺,沿用至今。
法源寺寺内古迹甚多,除殿室等主要建筑外,还有文官果树、碑刻、铁炉、石梵炉、大石钵、铜狮等。解放后,在法源寺设立了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现在,这座寺庙是北京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广济寺坐落在西四西大街东头路北,老北京人也把该寺叫做西刘村寺,元代改建,明代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沿用至今。
广济寺解放后两次大修,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多宝殿等建筑保存完好。寺内花木秀丽,庭院幽静,收藏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这里原来还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
北京道教庙宇,最早的莫过于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名天长观,观址在现在白云观的西边,是供奉老子的地方。元代成吉思汗命全真派道士丘处机住持该观,改名长春宫。1277年丘处机病故,第二年尹志平“乃易其宫之东甲第为观,号曰白云”。现在的白云观,是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
旧时,庙会是极典型的宗教活动和贸易市场,北京曾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春节正月庙会,其他庙会也很多。每座庙宇的宗教活动,除平时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庙会期间才是最典型的。庙会期间,在庙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贸易市场,其商品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庙会成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就有数天,庙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等等。
清末民初时会期间,庙会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庙;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护国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崇文门外东便门一带)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甚至于一天还不只一处,可以说,老北京是庙会的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