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售后5大投诉热点 新车屡修屡坏

2013-04-25 17:06:0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摘要】: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汇总,从汽车投诉网收集的案例中,我们找出最值得关注的5大投诉,一起来看看,希望能够帮助车主合理维权。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尽管《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汽车三包”也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但回顾2012年的汽车行业,汽车质量问题投诉依然屡见报端。2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汇总,其中受理家用轿车投诉7755件,质量、合同和售后服务是家用轿车投诉的三大主要问题。记者从汽车投诉网收集的案例中,找出最值得关注的5大投诉,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合理维权。

案例

新车只修不退但屡修不好

2012年4月,青岛的纪先生购买了一辆轿车,不曾想这辆车却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维修困境当中,因其离合器回位故障,在4S店多次更换离合器泵且经过厂方专家检修后均未能解决问题。故车主纪先生有理由怀疑配件质量差,要求厂家换车,并赔偿其多年维修费用。至今,双方仍在协调中。

点评:在屡修不好的案例中,不少是刚刚出厂或者刚上市的新车,车主的行驶里程很短。由于这些质量问题不易在购车验车时发现,且这些故障不会导致车辆完全瘫痪,或是经过维修后会短期正常,从而使4S店有了“得过且过,拖过保修期”的心理。此类维权案例中车主维权特别困难,不得一次次往返4S店进行维修,却没有任何法规细则来对车主给予补偿,实在无奈,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案例

取车时新车变旧车

2012年12月1日,无锡的杨女士订购了一辆轿车,交付定金2000元整,与经销商约好12月8日到店取车。杨女士如约到店取车,但验车时发现4S店交付的车辆有严重使用过痕迹,于是要求更换新车。而4S店给出的答复却是:此车型已被全部订购无现车。杨女士当即要求退还定金,但4S店负责人却再三拖延时间不肯退还。杨女士只好通过媒体向厂家投诉,希望通过厂家责成4S店尽快处理此事,幸运的是通过厂家调解后4S店给予退还定金。

点评:近年来,部分维权车主通过法律程序得到了合理赔偿,甚至有少数被判“假一罚二”惩罚的案例,对当事4S店造成的损失也不小,充分显示了有法律武器的威力。按理来说,重典之下行业纪律应该会得到改善,但事实却是此类案例屡禁不止。治本的根源还是在于行业的规范问题,通过促进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建立健全4S店诚信监督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断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案例

购车定金转为“按揭服务费”

广州的黄先生于2012年10月在某4S店交付2000元订金款按揭购车,与经销商协定若未能成功办理购车手续可全额退款。数日后,4S店销售人员告知黄先生因其信用不良,银行不予其贷款购车。黄先生要求4S店退还其订金款2000元,但4S店却以将订金“转为”按揭服务费为由,拒绝退还订金。无奈之下,黄先生只好向厂商投诉,但至今未见厂家方面给出合理解释,其置之不理的态度令消费者心寒。

点评:如今贷款买车已经不是新鲜事,不仅各大主流汽车品牌推出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并在旗下4S店推出“一条龙”购车贷款业务,各大银行也有完善的车贷服务。不过无论选择哪种车贷方式,都应该小心谨慎,最好选择大品牌的银行和汽车厂商,并详细打听好各种细则,正所谓:汽车贷款有陷阱,小心谨慎才放心。

案例

小众车型维修配件需等数月

姚先生于2012年底驾驶自家车发生碰撞事故,所幸未伤及人员及车身重要部件,均为外观件损坏,故要求4S店能够尽快对车辆进行维修,不影响日常使用。4S店的工作人员告知姚先生,因其车辆属小众车型,配件稀少,发货困难,且货到后,维修日期尚需10~15天,望姚先生能耐心等待。但是半个月后,当姚先生打电话至4S店确认车辆维修情况时,配件仍未到达,车辆也并未开始修理。姚先生当即找到4S店负责人要求给予合理解释,4S店经理则保证在2013年中交付车辆,看着支离破碎的车身,以及遥遥无期的配件,无奈车主唯有向媒体投诉希望厂家能够介入提高效率。目前双方仍在协商之中。

点评:虽然涉及汽车配件等待过久的投诉案例所占比例极少,但每一宗案例均给车主用车带来极大不便,让车主苦不堪言。即将生效的汽车三包法规也对这种配件等待时长过久的情况进行了规范,其规定在保修期内如果产品质量问题维修时间超过5天,经销商需要提供代步车或者交通补助。

案例

安全气囊未弹出 车主死亡

2012年9月24日,孙先生开着自己的轿车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车祸,严重受伤的孙先生在10月24日经抢救无效死亡。由于赖以保命的安全气囊未能弹出,孙先生家属向购车的4S店讨说法。可是相关负责人却一拖再拖,导致此案件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多次沟通后,双方依然分岐巨大,4S店甚至“好心”建议车主家属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但鉴于目前只有企业标准,而无国家标准的气囊维权,诉诸以法律并不能保障车主的正当权益。

点评:安全气囊的质量好坏事关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出现问题后往往引发重大人员伤亡,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命撒黄泉。对于这方面的争议,企业的答复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因撞击点不对、力度不够”才是导致气囊未能正常打开的原因,遭遇意外的车主家属仍在艰难维权当中,总体处理情况不容乐观。

记者手记

懂“汽车三包”更要懂维权

在上述的经典投诉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购车时还是用车时,汽车消费方面的陷阱可谓无处不在。狡猾的商家、无赖的厂家常常借着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消费者的权益是置之不理,互相推诿,令消费者苦不堪言。所幸,今年10月1日,“汽车三包”将正式施行,其中对汽车厂商的一些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将是汽车消费者苦盼多年的“救星”。在今后的消费中,大家一定尤其要注意这些投诉数量较多的典型案例,避免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资格类考试 > 驾驶 > 汽车知识 > 购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