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2011-12-13 17:22:15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城市与所吸引的地区是点与面的关系。中心城市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经济方面来说,是和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愈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也愈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总是以周围地区(包括其他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的生产发展和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当中心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经济势能向外辐射和内向经济要素极化时,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扩大,各种要素流动频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经济势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各种要素流动也随之减弱;随着中心城市的继续衰落,其经济要素被新的中心吸引而外流,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经济中心的替代现象,即中心城市的空间转移。总之,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城市发展失误,城市中心作用发挥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更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实质是区际要素的流动,而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向和流量、流动的内容都受到各类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中心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在城乡间促进横向交流;二是在区域内各个城市(大、中、小城市)或城镇之间促进横向经济交流;三是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

城市根据区位条件和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往往可以分为三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参加区际劳动分工、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只能参与区内的劳动分工,那么整个区域想参与区际分工乃至国际分工体系中去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和作为区域内各部分与区域外界交流的桥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另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或服务水平有限,甚至周围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没有这种凝聚力,区域经济就不可能在国家总体地域分工中单独承担一个方面的任务,也就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区域。例如,福建省在是加入上海经济区还是加入华南经济区问题上一直左右摇摆。80年代前,上海的经济吸引力远远大于广州,因此,福建省积极加强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加入上海经济区,以获得上海经济区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与台湾关系的改善,台湾以香港为桥梁对大陆投资,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它重新重视与华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又如,浦东开发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具经济发展实力的区域,区域内行政分割、相互封锁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其发展速度明显的落后于珠江三角洲。浦东开发后,上海市以浦东开发为契机,重新转向了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道路,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区走向世界提供了重大机遇,增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凝聚力,区域内部的相互封锁、行政摩擦的传统地区关系,较自觉地转向以上海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过程上来。

应该注意的是,区域经济核心是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作用的,这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胜任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最好的极少数特大城市才能承担这一重任。当单个城市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往往利用集合城市或数个职能各异、互补的中心城市来担此重任。例如,广州市一直是作为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商贸、科技、文化、政治中心而存在的,但90 年代以来,广州市的人均GDP一直居于全省各大中城市的中游偏上位置,广州市向外辐射的经济技术能量十分有限 .市区的交通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产业结构老化阻碍了广州经济急需的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流入,从而使广州无法与珠江三角洲各经济中心处于同等竞争的地位,无法带动华南经济区的发展。1979年以后,随着香港工业投资边际收益进一步递减,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向外扩散,而大陆及时地调整内外政策,大量港资和加工企业流入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航空等方面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广州和新发展起来的深圳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开始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由近向远推进,从珠江三角洲推向华南地区。

三、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状况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大城市迅速发展,1997年底,我国城市总数为668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超大城市12个,100万至200万人口特大城市22个,50万至100万人口大城市47个,为我国组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经济区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沈地区,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较好的城市化条件,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培育跨地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网络,加强各城市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从而迅速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由众多城市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向相互融合的城市经济带发展。但是,我国大城市分布极不均匀,200万以上的12个大城市中只有三个位于中西部地区,100-200万的22个大城市中也只有 7 个位于中西部地区。许多地区由于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服务不完善,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贵阳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交通方便,但由于贵阳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落后,使贵阳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都较弱,难以对周围地区发挥经济指挥中心、调节枢纽的作用。甘肃省的兰州市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城市辐射能力受限,使其城市经济区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城镇对区域的带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包括商品、资金、科技、人员的交流和集散,信息的吸收、综合、分析、加工、扩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发展起来的一些大城市没有形成以资本输出、技术、信息输出为标志的新的经济制高点,为产业发展,为资金、技术、人才区际流动的服务业严重不足。商品输出的优势失去了,资本输出的优势又没有形成,于是出现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全国上下都在争资金、争项目、争外资、争引进,都在出几乎相同的产品。一些大城市还死死地把住早就应该转移出去的一些低技术、劳动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企业不放。影响了中心城市的指挥、枢纽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