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知识》内容串讲1

2011-06-03 14:30:24 字体放大:  

(3)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压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城乡差别加大,农业、农村、农民等所谓的“三农”问题成为国家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推进城镇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城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快的城镇化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面。

如果今后(至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的增长以年均1个百分点计,那么,每年平均就要新增城镇人口1 800万,为此须提供80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对当前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的城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4)大量城市问题带来的困惑。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问题。

当前困扰中国大城市的首要问题莫过于交通问题,交通堵塞,平均车行速度下降,公交出行比例低,而且有降低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问题,包括大气、水、噪声等污染,虽有所控制,但状况没有得到很大改善。

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薄弱,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普及程度不够,绿化覆盖率不高,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仍存在困难等。

我国城市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花很大的力气。

1.3中国城市担负着重大的任务与历史使命

(1)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城市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近年的统计,我国GDP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学校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均出自城市。

(2)预计2020年前,全国将有3亿农民转化为城镇人口,其数量大于现在美国的总人口,城镇要妥善地容纳他们。

(3)城镇既是环境的“享用者”,也是污染环境的“源头”。全国大气、江河环境质量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对城市生活居住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和提高。

可以判断,中国的城镇将长期处于发展和增长的态势之中。

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是:产出性的最大化和宜居性的最优化。每个城市都需要增强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以求产出的增大,同时又要创造优化的环境,以提高生活居住的质量。这是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所在。

2.2.2公共政策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城市规划既要适应和促进城镇的高速发展,又要管理好这种发展。这就必然地赋予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职能和手段。概括起来,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的职能表现为一种“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包括引导和控制两个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即控制一切必须控制的地区(或地段),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重要的公共和市政设施用地等,严格实施“五线”(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和黄线)的控制(道路、河湖、绿地、历史文物保护区、重要市政设施用地等),在优先进行控制、保护的基础上,引导用地开发的方向,避免“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

城市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包括密度和容积率的确定,不应仅将其看作是规划设计的指标,还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公共政策的体现,以保证城市土地的紧凑利用和合理、卫生的环境条件。已经实施十多年的、法定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体现公共政策的有效工具。

城市的人口政策、交通政策、环境政策、能源政策等都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最高目的是保证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公共政策的、引导和控制双导向的城市规划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大变革。城市规划只有具备了公共政策的性质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注册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