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规划从被动式走向主动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计划决定着城市的发展重点、速度和规模,而城市则被看作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的工业建设,城市规划则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是一种“被动式”的设计工作。“设计任务”来自经济计划,设计标准来自国家制定的“定额指标”。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25年,城市规划最具有实质性的变化是从“被动式”的设计走向“主动式”的规划。首先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从生产要素的计划配置走向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的配置;计划的作用从过去的主导地位转化为指导的性质,从而逐渐被“淡化”;经济体制的转型,影响着社会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人们提高了对城市在国家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这是具有关键性的一个重要变化。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21世纪的城市,以及由城市群构成的区域是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力量。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技术的基础和精神基础,也主要集中在城市(李瑞环,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被赋予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新的、主动性的、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为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城市规划的许多理念、原则和方法。
2.225年的深刻变革
回顾一下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后25年来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主要变革:
(1)将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引入城市规划,作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动力的依据,解决了城市规划的“前提”。
(2)逐步改变了城市规划仅是“未来美好蓝图”终极状态的性质,加强规划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一种“公共政策”的作用,使规划从图板走向实际。
(3)城市设计的大量实践体现了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认识其与城市规划的异同关系。
(4)城市规划的管理从行政方法走向科学决策与法治。
(5)理念的深化与思维方法的变化。
2.2.1城市战略
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个认识有别于城市的发展依赖于自上而下的经济计划的安排。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就讨论过城市发展战略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批特大城市开始结合本城市的实际,研究发展的战略,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种研究的特点是:①全面综合,高瞻远瞩;②把城市和区域结合起来,城乡统筹;③视野从区域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④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地缘政治等。
基本方法是在深入研究每个具体城市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发展策略、步骤和措施。
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发展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①应该首先重视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区,以及都市连绵区的战略研究;②研究范围应包括区域内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③发展的策略除了竞争以外,还应包括互利合作;④一切发展战略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和地域上,与空间地域的环境合理容量和建设条件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