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2018威廉希尔决赛赔率 频道编辑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教育硕士综合辅导:现代汉语教育复习笔记精华,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教育复习笔记精华
绪论
(一)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外语理论研究薄弱(最大问题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1) 缺乏专业研究队伍 (2)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
(3) 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脱节 (4)教师理论意识淡薄
2、 师资力量不高
3、 教学资源匮乏
4、 教学理念落后
5、 应试倾向明显
6、 权钱干扰严重
(二) 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三方面的研究)
“本体论”——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研究
“实践论”——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
“方法论”——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学外语的规律:前脑的布罗卡区位置不同;讲中文的人语言功能区位置要高些,更接近大脑运动功能区。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而学英文则注重环境,重多听多说,因为英文的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三) 外语教学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 本体论研究
语言学理论研究、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其他影响因素
2、 实践论研究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评估
3、方法论研究
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3、 教师发展研究
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高低
理想的外语教师——09年简答
(1) 优秀的人品
(2) 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3) 良好的研究能力
(4) 广博的知识
(5) 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6) 敬业精神
第一章 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节 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
原因: (1)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研究学习主体
(3)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差异
(4)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得到证实
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包括:1、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2、学习过程的研究
1、学习者个人差异研究的内容有: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10年填空
2、学习过程的研究:CA→EA→IL
研究重点(两方面)
(1)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的作用——正负迁移
(2) 学习着策略研究
(重点: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学习者策略的分类、在外语过程中的作用、影响学习者使用的因素)
第二节 语言使用研究和学习着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到注重语言功能的分析,或者说更加注重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如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和话语分析。
第三节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操练是其主要内容。
Widdowson指出语言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与法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必不可少。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一种达到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这一目的的功能。
第四节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者自主性两个特征:首先,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意味着学生部分或完全有权力决定那些传统上有老师决定的事项。
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
2) 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一边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 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与变化
1) 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
后方法时代: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以产生出最满意的学习效果。
后方法时代的具体框架
Stern “三位框架”、allwright“探索实践框架”、kumaravadivelu“宏观策略框架”
(3) 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
计算机辅助测试教学(call)
第二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一节 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解决外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理论问题,这其中包括研究①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问题②外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实施手段等问题③外语教学的方法。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
(一) 外语教学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学科
指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并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学科——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
(二)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Ⅰ、Campbell: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才是真正的理论家,应用语言学家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而外语教师则是外语教学的实践者。
理论家(理论源泉) 协调者 实践者
缺点:①外语教学仅是看做其相关学科的应用,忽视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的作用;
②外语教师仅作为语言应用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Ⅱ、spolsky:外语教学法三大来源——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使用理论
相关相关学科有:普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
优点:充分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理论与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缺点:忽略了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现实世界和社会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压力和制约因素。
Ⅲ、Ingram: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优点: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指出理论学科对应用语言学家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对外语教学过程认识的启发。
缺点:①应用语言学家与外语教师之间的关系过于分明,各自为政,缺少双向的互相影响和启发的合作关系
②外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于现实不相符合,教师似乎总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Ⅳ、macky:M、T、S、I、L
M—— 方法和材料
T—— 教师行为
S——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I ——教学内容
L—— 学习者何为
优点:注意到了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制约作用,也指出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说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Ⅴ、Stern吸收众长,提出外语教学三层次理论——10年论述题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
第二个层次是中间层次,主要是应用型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次,包括方法和组织机构。
优点:①全面考虑到了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②充分注意到了各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指出了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缺点:关于第二层次的定义比较模糊;
(三)启发与借鉴: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跟它只是启发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应用。
外语教学属于applied linguistics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10年论述题
⑴本体论层次(哲学基础层次)
研究目标: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以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
⑵实践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原则
⑶方法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手段和方法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这三个层次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关于在于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的整体效应。
(一)本体论层次
语言的本质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3)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 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
结论——(1)任何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即年龄和认知基础。
(2)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
(3)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教。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本质差异
(1) 学习主体是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基础上学习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原有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不能忽视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必须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利用。
(2)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的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很重要。
(二)实践论层次
五项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1) 系统原则——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2) 交际原则——全面培养学习者用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3) 认知原则——
(4) 情感原则——动机、态度、性格、兴趣、情绪
(5) 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等。
(三)方法论层次
外语教学工具论包括外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从属于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何时何地对谁为何使用是重点。
(2) 教学方法使用须有灵活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并非一成不变
(3) 需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相适应。
过去存在的问题:
a) 排他性
b) 片面性
c) 繁琐性
目前应该做的工作是①将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研究,使其更适合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原则和目的的需要②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本质理解的深入,要充分考虑外语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充分考虑教学外部环境因素,设计出更切合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母语”“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一词多义,有两种用法:意识泛指母语之后习得的任何一种语言,二是与“外语”相区别,指出本国内作为通用语或其他民族用语的语言。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和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1) 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得的
(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Second language. foreigh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1) 是一种双语现象
(2) 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
(3) 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4)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这两组术语实际是相对的,定义模糊。没有客观标准,应根据语境和其他背景知识作出判断。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方面有明显差异。
语言环境:第二语言和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自然和真实语言环境,或许是官方语言的一种。
语言输入:教师、同学的语言程度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
情感因素: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综合性动机),而外语学习者工具性动机都不十分明确。
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二语一般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
第二节 “习得”与“学习”
习得: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只要适当的语言环境,儿童无需任何外在的力量无需任何任何有一时的学习便可顺利的掌握母语。
克拉申 “监控理论”:把习得和学习当成一对对立的概念。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掌握外语唯一渠道,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导致习得;学习的作用只有两个(“无接口理论”)①监控学习者语言使用,避免和改正错误②满足学习者对语法知识天生的好奇心。
“接口理论”:语法教学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的捷径,学习了语法规则并在课堂内外练习直到能在交际中下意识的使用他们。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法意识的过程,因此语法教学或学习也可以产生习得,关键不在该不该教语法,而在于如何教更有效。
外语学习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
母语习得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是与其他社会能力及认识能力等的获得的同时的、交织在一起的,母语获得是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的一部分。而外语学习则一般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完成后进行的,其认知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母语习得意义上的acquisition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主要取决于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包括习得和学习,不但是完全自然地,而且是必然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言普遍现象和母语知识迁移:
(1)当外语中相应的形式为较明显的有标记形式,母语中的标记形式会发生迁移。
(2)母语的作用在外语的边缘语法中更容易观察到
(3)一般情况下,母语中的有标记形式不会迁移,特别是当母语中同时具备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时;
(4)在外语学习初期,有标机行事可能会发生迁移。
第二节 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一)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和认知因素
1、年龄(生理方面、认知角度、情感角度)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2岁到5岁是过渡期,5岁到12,14岁时缓冲期。
(1)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太影响习得的程序;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2)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
(3)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
2、智力
智力,是指掌握和使用各种学习技巧的能力,外语习得中智力不是决定因素。
Cummings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能力。(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2)基本人及交际能力。
理论意义:若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外语,智力将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若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并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将扮演重要角色,是很有用的预测因素。年龄越小,智力的影响因素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1) 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或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2) 侧重点为语言交际的外语教学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为有效;侧重点为语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外语教学活动可能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3语言潜能
是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智力倾向
(1) 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将其储入大脑的能力;
(2) 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它体现在人类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对他来说,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语言能力,是一种普遍语法。
与Chomsky相对,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境因素恰当的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
语言知识方面:母语学习是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的过程,而外语学习是在已具备一套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知识必然会迁移。
交际能力方面: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是确定自己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已确定,语言规则和交际准则的矛盾凸现出来。
认知能力方面: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是借的过程,也是学会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认识基础发生了变化。学习外语就是学会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所有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四种原有知识:(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3)目的语的知识(4)各种非语言知识。
语言学习潜能——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
4、认知风格
指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1) 场依赖性:依靠外部参照处理信息、倾向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往往缺乏主见、社会 敏感性强,易于与他人交际。
(2) 场独立性:以自我为参照系统、倾向于分析、具有独立性、社会交往能力弱。
(二)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1、动机和情感
动机: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
态度: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情感成分——对…的好恶程度;意动程度——对…的行动意向和实际行动。
态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
Brown:整体动机、情景动机、任务动机
Gardner和Lambert:综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1) 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成功的主要因素
(2) 动机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学习动机的那种;
(3) 有时综合性动机起作用,有时候工具性动机起作用,有时二者同时其作用
(4) 动机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 动机态度主要影响外语学习的速度,对习得程序并无影响。
2、个性
“外向型”“内向型”
针对不同性格,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顺其自然,针对不同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
二、用某些手段,促使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的基本特征----09年简答题
1) 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
2) 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 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他输出地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及注意意义而非形式;
4) 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与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 至少在语法学系的初始阶段,是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 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以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检测错误
7) 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 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9) 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外语学习过程研究
(一)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有事母语知识对外语系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
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知识,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是值得外语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中介语研究
据中介语理论,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在这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先了解学习者出于哪一个学习阶段,了解学习者采用的是哪些学习者策略。研究外语学习的过程的特点,对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大脑在吸收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学习外语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寻求规律、发现规律,并对原有规则系统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据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全部在影响整个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知识 技巧 常规
(重 组 过 程) 自动过程(能力)
实践过程
语言实践产生的两种结果:(1)是技巧更加完善,趋于自动化(2)导致原有系统的重组,学习者重新组织其知识系统的内部框架—呈U形发展轨迹(系统变化时下降成熟后上升)。
中介语研究集中在三方面—母语目的语对比分析、语言知识迁移分析、学习者外语错误分析。
1、对比分析——10年填空(对比分析贡献、缺点 ——08年论述)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联想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
现代意义上的CA以Lado的《跨文化之语言学》一书为标志。
Lado提出的公式:(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其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困难的。该公式的理论含义是:
(1) 我们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
(2) 根据对比分析中的差异,可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会犯的错误
(3) 可以利用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
(4) 对这些特殊的项目,可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迁移: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正迁移、负迁移(略)
对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贡献:(强调语法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1) 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描述、选择、比较、预测)
2) 通过…的描述和比较,发现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4) 它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其外语学习。
批评:它将差异difference与困难difficulty等同起来,批评者说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而困难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且实验发现,学习者往往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相似的地方更易犯错误。
1) (心理学)没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母语知识会对目的与学习产生干扰。Ellis:环境和学习阶段这两个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外语习得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的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此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环境要小。)(初学阶段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因而在表达中更多的依赖母语知识,因此此阶段有可能较多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的错误更多的来自对目的语的过度概括等。)
2) (语言学)CA主要在语音、语素和句法三个层次上进行。一只局限在结构主义所描述的表层结构特征来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其语言范畴缺乏心理现实基础。
3) 忽略了文化对比和语言对比在CA研究中地位。
4) CA预测学习者错误的能力有限。
2、错误分析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EA的最早倡导者。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有三个作用:
1) 对教师来说,他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到达了那个阶段,还学要多少需要继续学习。
2) 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过程中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3) 是犯错误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为他用来检验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
EA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一般过程是:
1) 选择语料
2) 确认错误(区别lapse和error)
3) 对错误进行分类
4) 解释(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
5) 评估(主要为教学服务)
与其说学习者犯了错误不如说是执行了错误的言语行为,也许因此而话语显得突兀和粗鲁。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并非每个本族语者都有,本族语者可能缺乏交际能力。
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理解错误;二、表达错误(程度上有区别,性质上也有差异)
——10年填空
一、理解错误:需要纠正,告诉新的语言知识。
二、表达错误:也许是由于两种知识系统和能力的差异所致,学习这不一定对某一种规则一无所知,可能是知识本身对表达起到监控作用,或因为过分利用学习策略。这种错误往往会自行消失。
EA最大贡献:1)使人们对CA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了其局限性;
2) 使人们改变看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
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地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局限: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有人分为语内和语际错误两种,但有的错误却无法归入任何一类。
3)EA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对学习者“错误”的本质的认识:
1)“错误”对语言交际中的可理解性的影响并没有外语学习者想象的那般严重;
2)对可理解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错误本身的性质,还取决于语言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3)词汇的错误比起语法方面的错误来更可能影响交际
4)整体错误比局部错误更易影响交际
5)经常使用交际策略的学习者其语言更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6)学习者话语的流利程度若过多地受迟疑、自我纠正等影响也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7)错误引起的反感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效果。
3、中介语 corder
IL研究的目标是:寻求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选择材料并组织和安排材料方面的理论依据。
主要方法包括:错误分析和策略分析
中介语的三个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3、系统性
Selinker提出中介语建构过程中主要手段:
1) 语言迁移
2)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3) 训练迁移,即通过教学习得某一规则
4) 外语学习策略
5) 外语交际策略
IL研究者发现“僵化”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尚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即停止发展,某些语言错误已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的学习也无法改变这些错误习惯。
Selinker认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是(在青春期后)继续利用其语言习得机制的,被lenneberg称为“潜在的语言结构”。学生便是利用此把普遍语法转化为目的语的语法。
Selinker的致命弱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知机制或潜在的心理结构的学习方法只会引起诸如“僵化”之类的失败。
Corder提出中介语的差异由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学习环境和所涉及的语言三方面解释:
1) 学习者年龄越小,中介语系统相似点就越多
2)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环境越倾向于交际性,中介语相似点越多
3) 若人类语言确有共性,且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的系统过渡的过程,那么,不管学习者何种母语背景,其所学的中介语的起始阶段一致性较多。
据corder的观点,我们可以预测:中介语最大的相似点应是儿童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任何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大差异应在不同母语背景的成年人在正式环境下学习不同的外语。
中介语的局限: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语用知识习得研究不够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
3)忽视中介语与其他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交叉研究本身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结论并不可靠。
第四节 外语学习者策略分析 Aaron carton 开先河
Carton 区分三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策略
1) 语内线索推理
2) 语际线索推理
3) 域外线索推理
Rubin发现成功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共同之处
(1)心理特征,如冒险心理,对歧义和模糊的容忍等;(2)交际策略,如迂回表达、运用副语言手段;(3)社交策略,如寻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4)认知策略,如语义猜测,推理和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归类综合和监控等。
Naiman对Stern的十大策略进行修正:
1) 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2) 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
3) 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识
4) 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5) 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和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
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一)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策略定义: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者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时作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
Fearch和Kasper分: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
Rubin据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一标准分: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社交策略
Rubin列出六种对外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1)求解和证实;2)猜测和概括式推理;3)演绎推理;4)实践;5)记忆;6)监控
优点是直接明了概括性强,缺点是无法区分输入和输出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中间还缺少协调策略的成分,出现了分类标准不一致的情况。
Naiman据学习者对外语本质和过程的认识和态度
1) 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2) 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3) 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
4) 控制情感因素
5) 对外语表达进行监控
优点是简洁,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特征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缺点是分类过于宽泛,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
(二)交际策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交际策略”最早出现在selinker的论文中
1、交际策略的定义
Selinker 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受五个方面因素的作用(1)母语迁移;(2)目的语规则泛化;(3)训练迁移;(4)学习策略;(5)交际策略
Corder(1)交际策略有系统性;(2)它是因说话者知识不足而引起表达上的困难时所采用的;(3)它是一套技巧,技巧熟练程度因人而异。
Corder还指出交际策略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Fearch和kasper指出交际策略两个特点:
1)它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即是在说话者因语言知识不足而无法执行其原定计划时采取的某些行动;2)是在说话者能意识得到的情况下采取的的。
Ellis提出相对完整的定义,最大特点是将交际策略的地位提到了说话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高度。缺点是(1)未说明语言理解过程中也可能使用交际策略(2)使用“学习者”一词明显排斥了母语使用者交际策略的情况。
2、交际策略的分类
Tarone(1)转述;(2)借用;(3)求助;(4)手势语;(5)回避
优点是简洁明了;缺点是其分类的依据不明确,似乎是各种不同交际手段的列举,不能反映出各种策略对交际过程的作用或影响。
Bialystok 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1)语码转换(2)本国语项目外语化(3)母语直译
二是以外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1)语义替代(2)描述(3)创造新词
最大缺点是忽略了回避之类策略的归属,因此其分类是不完整的。
Fearch和Kasper分类相对完整,特点是将交际策略放在整个输出过程这一框架内进行考察,根据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减缩策略(回避) ——形式减缩、功能减缩
成就策略(设法解决)——补偿策略(非合作策略、合作策略)
【编者按】威廉希尔app 初中频道编辑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教育硕士综合辅导:现代汉语教育复习笔记精华,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汉语教育复习笔记精华
绪论
(一) 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外语理论研究薄弱(最大问题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1) 缺乏专业研究队伍 (2)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对重大宏观问题的研究
(3) 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际脱节 (4)教师理论意识淡薄
2、 师资力量不高
3、 教学资源匮乏
4、 教学理念落后
5、 应试倾向明显
6、 权钱干扰严重
(二) 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三方面的研究)
“本体论”——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研究
“实践论”——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
“方法论”——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中国人学外语的规律:前脑的布罗卡区位置不同;讲中文的人语言功能区位置要高些,更接近大脑运动功能区。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文要多看多写多说,靠运动来记,而学英文则注重环境,重多听多说,因为英文的语言功能区更靠近听力区。
(三) 外语教学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 本体论研究
语言学理论研究、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其他影响因素
2、 实践论研究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评估
3、方法论研究
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3、 教师发展研究
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的高低
理想的外语教师——09年简答
(1) 优秀的人品
(2) 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3) 良好的研究能力
(4) 广博的知识
(5) 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6) 敬业精神
第一章 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第一节 从研究如何教到研究如何学
原因: (1)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研究学习主体
(3)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的各种差异
(4)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得到证实
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包括:1、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2、学习过程的研究
1、学习者个人差异研究的内容有: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性格——10年填空
2、学习过程的研究:CA→EA→IL
研究重点(两方面)
(1)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的作用——正负迁移
(2) 学习着策略研究
(重点: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学习者策略的分类、在外语过程中的作用、影响学习者使用的因素)
第二节 语言使用研究和学习着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到注重语言功能的分析,或者说更加注重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如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和话语分析。
第三节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操练是其主要内容。
Widdowson指出语言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与法中起的是调节性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必不可少。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一种达到掌握语言的使用技能这一目的的功能。
第四节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者自主性两个特征:首先,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意味着学生部分或完全有权力决定那些传统上有老师决定的事项。
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态度。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
2) 能力。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一边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 环境。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五节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与变化
1) 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
后方法时代: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以产生出最满意的学习效果。
后方法时代的具体框架
Stern “三位框架”、allwright“探索实践框架”、kumaravadivelu“宏观策略框架”
(3) 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
计算机辅助测试教学(call)
第二章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第一节 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目标——解决外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理论问题,这其中包括研究①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问题②外语教学的目的环境和实施手段等问题③外语教学的方法。
第二节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
(一) 外语教学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学科
指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并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和学科——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
(二) 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Ⅰ、Campbell: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才是真正的理论家,应用语言学家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而外语教师则是外语教学的实践者。
理论家(理论源泉) 协调者 实践者
缺点:①外语教学仅是看做其相关学科的应用,忽视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的作用;
②外语教师仅作为语言应用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
Ⅱ、spolsky:外语教学法三大来源——语言描写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使用理论
相关相关学科有:普通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
优点:充分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理论与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缺点:忽略了社会因素以及其他现实世界和社会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压力和制约因素。
Ⅲ、Ingram: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优点: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指出理论学科对应用语言学家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了对外语教学过程认识的启发。
缺点:①应用语言学家与外语教师之间的关系过于分明,各自为政,缺少双向的互相影响和启发的合作关系
②外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于现实不相符合,教师似乎总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Ⅳ、macky:M、T、S、I、L
M—— 方法和材料
T—— 教师行为
S——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I ——教学内容
L—— 学习者何为
优点:注意到了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制约作用,也指出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说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Ⅴ、Stern吸收众长,提出外语教学三层次理论——10年论述题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
第二个层次是中间层次,主要是应用型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次,包括方法和组织机构。
优点:①全面考虑到了外语教学的相关因素②充分注意到了各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指出了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缺点:关于第二层次的定义比较模糊;
(三)启发与借鉴: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跟它只是启发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应用。
外语教学属于applied linguistics
第三节 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10年论述题
⑴本体论层次(哲学基础层次)
研究目标: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以及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
⑵实践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原则
⑶方法论层次
研究目标:外语教学手段和方法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这三个层次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关于在于三种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的整体效应。
(一)本体论层次
语言的本质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3)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 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
结论——(1)任何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即年龄和认知基础。
(2)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
(3)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教。
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本质差异
(1) 学习主体是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基础上学习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者的年龄、文化背景和原有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不能忽视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必须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利用。
(2)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的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很重要。
(二)实践论层次
五项外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1) 系统原则——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
(2) 交际原则——全面培养学习者用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3) 认知原则——
(4) 情感原则——动机、态度、性格、兴趣、情绪
(5) 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等。
(三)方法论层次
外语教学工具论包括外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外语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手段从属于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何时何地对谁为何使用是重点。
(2) 教学方法使用须有灵活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并非一成不变
(3) 需与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相适应。
过去存在的问题:
a) 排他性
b) 片面性
c) 繁琐性
目前应该做的工作是①将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研究,使其更适合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原则和目的的需要②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本质理解的深入,要充分考虑外语学习主体的认知因素,充分考虑教学外部环境因素,设计出更切合现代外语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章 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过程分析
第一节 “母语”“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一词多义,有两种用法:意识泛指母语之后习得的任何一种语言,二是与“外语”相区别,指出本国内作为通用语或其他民族用语的语言。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和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1) 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得的
(2) 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
Second language. foreigh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共同特点:
(1) 是一种双语现象
(2) 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
(3) 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
(4) 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这两组术语实际是相对的,定义模糊。没有客观标准,应根据语境和其他背景知识作出判断。
狭义的“第二语言”与“外语”在语境、语言输入、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方面有明显差异。
语言环境:第二语言和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自然和真实语言环境,或许是官方语言的一种。
语言输入:教师、同学的语言程度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
情感因素: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综合性动机),而外语学习者工具性动机都不十分明确。
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二语一般与母语有着同源关系。
第二节 “习得”与“学习”
习得: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只要适当的语言环境,儿童无需任何外在的力量无需任何任何有一时的学习便可顺利的掌握母语。
克拉申 “监控理论”:把习得和学习当成一对对立的概念。认为习得是外语学习掌握外语唯一渠道,习得只有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产生;学习作为有意识地对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不可导致习得;学习的作用只有两个(“无接口理论”)①监控学习者语言使用,避免和改正错误②满足学习者对语法知识天生的好奇心。
“接口理论”:语法教学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语言能力的捷径,学习了语法规则并在课堂内外练习直到能在交际中下意识的使用他们。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法意识的过程,因此语法教学或学习也可以产生习得,关键不在该不该教语法,而在于如何教更有效。
外语学习过程与母语习得过程:
母语习得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是与其他社会能力及认识能力等的获得的同时的、交织在一起的,母语获得是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的一部分。而外语学习则一般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完成后进行的,其认知基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母语习得意义上的acquisition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外语学习过程是否有意识主要取决于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包括习得和学习,不但是完全自然地,而且是必然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言普遍现象和母语知识迁移:
(1)当外语中相应的形式为较明显的有标记形式,母语中的标记形式会发生迁移。
(2)母语的作用在外语的边缘语法中更容易观察到
(3)一般情况下,母语中的有标记形式不会迁移,特别是当母语中同时具备有标记和无标记形式时;
(4)在外语学习初期,有标机行事可能会发生迁移。
第二节 外语学习主体分析
(一)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和认知因素
1、年龄(生理方面、认知角度、情感角度)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PH)”2岁到5岁是过渡期,5岁到12,14岁时缓冲期。
(1)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并不太影响习得的程序;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2) 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习得的速度和效率。
(3) 学习时间长短影响习得的成功程度。
2、智力
智力,是指掌握和使用各种学习技巧的能力,外语习得中智力不是决定因素。
Cummings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能力。(1)认知/学习语言能力(2)基本人及交际能力。
理论意义:若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外语,智力将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若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并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将扮演重要角色,是很有用的预测因素。年龄越小,智力的影响因素越小;学习环境越正式,越需要分析综合能力和技巧,智力因素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启发:
(1) 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或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2) 侧重点为语言交际的外语教学活动对智力一般的学习者更为有效;侧重点为语言形式分析和记忆的外语教学活动可能更有利于智力较高的学习者。
3语言潜能
是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智力倾向
(1) 语音能力,指识别语音成分及将其储入大脑的能力;
(2) 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法结构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它体现在人类婴儿在接受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对他来说,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语言能力,是一种普遍语法。
与Chomsky相对,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情境因素恰当的运用语言规则的能力。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
语言知识方面:母语学习是从普遍语法到个别语法的过程,而外语学习是在已具备一套语言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知识必然会迁移。
交际能力方面:学习母语是社会化的过程,是确定自己社会角色、接受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的过程;而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已确定,语言规则和交际准则的矛盾凸现出来。
认知能力方面: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是借的过程,也是学会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认识基础发生了变化。学习外语就是学会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
所有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四种原有知识:(1)关于人类语言和语言交际本质的一般知识(2)母语结构的特殊知识(3)目的语的知识(4)各种非语言知识。
语言学习潜能——对语言特征的敏感性。
4、认知风格
指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
(1) 场依赖性:依靠外部参照处理信息、倾向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往往缺乏主见、社会 敏感性强,易于与他人交际。
(2) 场独立性:以自我为参照系统、倾向于分析、具有独立性、社会交往能力弱。
(二)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1、动机和情感
动机: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力
态度:认知成分——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情感成分——对…的好恶程度;意动程度——对…的行动意向和实际行动。
态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
Brown:整体动机、情景动机、任务动机
Gardner和Lambert:综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
动机态度与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
(1) 动机和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成功的主要因素
(2) 动机态度的作用与能力的作用不是一回事,最成功的学习者是既有才华又有强烈学习动机的那种;
(3) 有时综合性动机起作用,有时候工具性动机起作用,有时二者同时其作用
(4) 动机类型与社会环境有关
(5) 动机态度主要影响外语学习的速度,对习得程序并无影响。
2、个性
“外向型”“内向型”
针对不同性格,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顺其自然,针对不同学习任务在不同场合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
二、用某些手段,促使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任务。
“理想的外语学习者”的基本特征----09年简答题
1) 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
2) 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 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他输出地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及注意意义而非形式;
4) 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与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 至少在语法学系的初始阶段,是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 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以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检测错误
7) 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 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9) 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外语学习过程研究
(一) 原有知识——母语知识、对于语言的一般知识、世界知识
原有知识,有事母语知识对外语系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对这种知识的意识程度。
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知识,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是值得外语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中介语研究
据中介语理论,外语学习者所学的外语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连续体,在这连续体上的每一个时点都形成一个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先了解学习者出于哪一个学习阶段,了解学习者采用的是哪些学习者策略。研究外语学习的过程的特点,对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大脑在吸收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学习外语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寻求规律、发现规律,并对原有规则系统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据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全部在影响整个系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知识 技巧 常规
(重 组 过 程) 自动过程(能力)
实践过程
语言实践产生的两种结果:(1)是技巧更加完善,趋于自动化(2)导致原有系统的重组,学习者重新组织其知识系统的内部框架—呈U形发展轨迹(系统变化时下降成熟后上升)。
中介语研究集中在三方面—母语目的语对比分析、语言知识迁移分析、学习者外语错误分析。
1、对比分析——10年填空(对比分析贡献、缺点 ——08年论述)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和联想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
现代意义上的CA以Lado的《跨文化之语言学》一书为标志。
Lado提出的公式:(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他来说是简单的;与其母语相异的成分对他来说是困难的。该公式的理论含义是:
(1) 我们可以对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
(2) 根据对比分析中的差异,可预测会引起困难的语言项目和可能会犯的错误
(3) 可以利用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
(4) 对这些特殊的项目,可利用强化手段(如重复和操练)来克服母语干扰,建立新习惯。
迁移: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正迁移、负迁移(略)
对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贡献:(强调语法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1) 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描述、选择、比较、预测)
2) 通过…的描述和比较,发现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4) 它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其外语学习。
批评:它将差异difference与困难difficulty等同起来,批评者说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而困难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而且实验发现,学习者往往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相似的地方更易犯错误。
1) (心理学)没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母语知识会对目的与学习产生干扰。Ellis:环境和学习阶段这两个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外语习得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的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此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环境要小。)(初学阶段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因而在表达中更多的依赖母语知识,因此此阶段有可能较多出现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到了中高级阶段,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因而更可能依靠语言规则的类推原则等认知手段,这一时期的错误更多的来自对目的语的过度概括等。)
2) (语言学)CA主要在语音、语素和句法三个层次上进行。一只局限在结构主义所描述的表层结构特征来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其语言范畴缺乏心理现实基础。
3) 忽略了文化对比和语言对比在CA研究中地位。
4) CA预测学习者错误的能力有限。
2、错误分析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有密切关系。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EA的最早倡导者。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有三个作用:
1) 对教师来说,他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到达了那个阶段,还学要多少需要继续学习。
2) 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过程中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3) 是犯错误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为他用来检验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
EA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普遍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一般过程是:
1) 选择语料
2) 确认错误(区别lapse和error)
3) 对错误进行分类
4) 解释(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
5) 评估(主要为教学服务)
与其说学习者犯了错误不如说是执行了错误的言语行为,也许因此而话语显得突兀和粗鲁。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并非每个本族语者都有,本族语者可能缺乏交际能力。
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理解错误;二、表达错误(程度上有区别,性质上也有差异)
——10年填空
一、理解错误:需要纠正,告诉新的语言知识。
二、表达错误:也许是由于两种知识系统和能力的差异所致,学习这不一定对某一种规则一无所知,可能是知识本身对表达起到监控作用,或因为过分利用学习策略。这种错误往往会自行消失。
EA最大贡献:1)使人们对CA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了其局限性;
2) 使人们改变看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
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地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局限: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有人分为语内和语际错误两种,但有的错误却无法归入任何一类。
3)EA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对学习者“错误”的本质的认识:
1)“错误”对语言交际中的可理解性的影响并没有外语学习者想象的那般严重;
2)对可理解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错误本身的性质,还取决于语言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3)词汇的错误比起语法方面的错误来更可能影响交际
4)整体错误比局部错误更易影响交际
5)经常使用交际策略的学习者其语言更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6)学习者话语的流利程度若过多地受迟疑、自我纠正等影响也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
7)错误引起的反感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效果。
3、中介语 corder
IL研究的目标是:寻求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课堂教学提供选择材料并组织和安排材料方面的理论依据。
主要方法包括:错误分析和策略分析
中介语的三个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3、系统性
Selinker提出中介语建构过程中主要手段:
1) 语言迁移
2)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3) 训练迁移,即通过教学习得某一规则
4) 外语学习策略
5) 外语交际策略
IL研究者发现“僵化”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尚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即停止发展,某些语言错误已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的学习也无法改变这些错误习惯。
Selinker认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是(在青春期后)继续利用其语言习得机制的,被lenneberg称为“潜在的语言结构”。学生便是利用此把普遍语法转化为目的语的语法。
Selinker的致命弱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知机制或潜在的心理结构的学习方法只会引起诸如“僵化”之类的失败。
Corder提出中介语的差异由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学习环境和所涉及的语言三方面解释:
1) 学习者年龄越小,中介语系统相似点就越多
2)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环境越倾向于交际性,中介语相似点越多
3) 若人类语言确有共性,且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的系统过渡的过程,那么,不管学习者何种母语背景,其所学的中介语的起始阶段一致性较多。
据corder的观点,我们可以预测:中介语最大的相似点应是儿童在非正式环境中学习任何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大差异应在不同母语背景的成年人在正式环境下学习不同的外语。
中介语的局限: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语用知识习得研究不够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
3)忽视中介语与其他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交叉研究本身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结论并不可靠。
第四节 外语学习者策略分析 Aaron carton 开先河
Carton 区分三种不同类型学习者策略
1) 语内线索推理
2) 语际线索推理
3) 域外线索推理
Rubin发现成功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共同之处
(1)心理特征,如冒险心理,对歧义和模糊的容忍等;(2)交际策略,如迂回表达、运用副语言手段;(3)社交策略,如寻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4)认知策略,如语义猜测,推理和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归类综合和监控等。
Naiman对Stern的十大策略进行修正:
1) 通过寻找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2) 建立语言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意识
3) 建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识
4) 接受并妥善处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5) 通过推理和监控,扩充和修正自己的外语系统
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等一系列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一)学习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者策略定义: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者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时作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
Fearch和Kasper分: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
Rubin据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影响这一标准分: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社交策略
Rubin列出六种对外语学习有直接影响的一般性策略:
1)求解和证实;2)猜测和概括式推理;3)演绎推理;4)实践;5)记忆;6)监控
优点是直接明了概括性强,缺点是无法区分输入和输出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中间还缺少协调策略的成分,出现了分类标准不一致的情况。
Naiman据学习者对外语本质和过程的认识和态度
1) 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2) 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
3) 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工具
4) 控制情感因素
5) 对外语表达进行监控
优点是简洁,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本质特征出发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缺点是分类过于宽泛,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
(二)交际策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交际策略”最早出现在selinker的论文中
1、交际策略的定义
Selinker 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受五个方面因素的作用(1)母语迁移;(2)目的语规则泛化;(3)训练迁移;(4)学习策略;(5)交际策略
Corder(1)交际策略有系统性;(2)它是因说话者知识不足而引起表达上的困难时所采用的;(3)它是一套技巧,技巧熟练程度因人而异。
Corder还指出交际策略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Fearch和kasper指出交际策略两个特点:
1)它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即是在说话者因语言知识不足而无法执行其原定计划时采取的某些行动;2)是在说话者能意识得到的情况下采取的的。
Ellis提出相对完整的定义,最大特点是将交际策略的地位提到了说话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高度。缺点是(1)未说明语言理解过程中也可能使用交际策略(2)使用“学习者”一词明显排斥了母语使用者交际策略的情况。
2、交际策略的分类
Tarone(1)转述;(2)借用;(3)求助;(4)手势语;(5)回避
优点是简洁明了;缺点是其分类的依据不明确,似乎是各种不同交际手段的列举,不能反映出各种策略对交际过程的作用或影响。
Bialystok 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1)语码转换(2)本国语项目外语化(3)母语直译
二是以外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1)语义替代(2)描述(3)创造新词
最大缺点是忽略了回避之类策略的归属,因此其分类是不完整的。
Fearch和Kasper分类相对完整,特点是将交际策略放在整个输出过程这一框架内进行考察,根据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减缩策略(回避) ——形式减缩、功能减缩
成就策略(设法解决)——补偿策略(非合作策略、合作策略)
检索策略(等待、利用语义场、使用其他语种)
3、交际策略在外语学习习得中的作用
检索策略(等待、利用语义场、使用其他语种)
3、交际策略在外语学习习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