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政法干警 > 申论 > 申论模拟题

2013政法干警申论模拟题:社会焦虑

编辑:sx_dangey

2013-09-21

【摘要】威廉希尔app 为公务员频道您整理了2013政法干警申论模拟题:社会焦虑,希望和您一起探讨!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0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资料 

1.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担心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青年自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私企老板唯恐政策变动,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在许多人看来,身边往往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

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不安的。C,N状态。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还是处境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无论是东部地区的居民,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情绪。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大量社会调查显示,民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如就业难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保障滞后、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而被人们比喻成“新的三座大山”亦即“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更是对工薪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基本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造成了十分广泛的不利影响。

人们越来越富,但焦虑却越来越多,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情绪。表面来看,这是种矛盾,其实不难理解。管理学中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总是在低层次需求得以满意的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当绝大部分人整天都为生计发愁时,他们对爱、对被尊重、对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自然无暇顾及。

渴望且能得之,则不成为焦虑;渴望而不可得或者很难得,才会成为焦虑。当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其折射出的实是社会保障的不足。为什么会有就业焦虑?并非我们都处在失业之中,但今天拥有工作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长期拥有工作。如果我们失业,能否迅速再就业,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会有财富焦虑?也并不是我们都食不果腹,但面对财富悬殊,那早已解决了温饱的财富却又似乎微不足道……

2.从心理学上说,适当的焦虑,不但不是坏事,还是一种发展动力。可当焦虑情绪成为普遍性、大范围、多行业的社会化情绪,甚至上升到了社会焦虑症的程度,就应该是“有尊严的发展”缺位了。

什么是“有尊严的发展”?温总理对尊严感进行过详细解释:“第一,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说自了,就是平等的权利、应有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良好的发展机会。

我国这些年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可在“有尊严的发展”落实方面,仍有不足。比如,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不满,“我爸是李刚”之类的特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某些人的“赢者通吃”“霸王情结”的思维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公平感和公平信仰。在特权面前,人人都是弱势群体,焦虑就会产生很多。

再如,社会保障不足,除了公务员能够享受丰厚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外,不仅普通民众,就连不少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都被推向了社会。“看不起病”“养老钱不够体面”,甚至没有养老钱,仍是很多人面临的无奈现实。人们常有后顾之忧,自然就想多挣钱,多干活儿,年纪轻轻就不得不为退休的事情考虑,增加焦虑心理。

总之,长期以来,虽然注重均衡、注重公平的科学发展观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过分强化经济行为,政府应该承担的其他职能,如社会管理职能、精神发展等,所能占用的精力和时间就很有限,而政府应该坚守的人本职能、服务本位思想也渐渐被淡化和忽略。

3.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职工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单位”中,单位发放工资,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赋予人们基本的“安全感”。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剧烈变革,原先由单位提供的“保护壳”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阀”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心里埋下了焦虑的“种子”,面对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变得焦躁不安。

1998年至2000年,国有企业共产生下岗职工2100多万人,波及数千万家庭,且主要集中在煤炭、纺织、机械、军工等困难行业。其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有些问题至今仍在消化。

与此同时,1994年起,我国逐步改变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分翻市场化就业转变,提倡“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进入新世纪,各地大学继续扩招,毕业生人数猛增,“就业难”从下岗职工向大学生群体迅速蔓延,就业焦虑从“40、50”人群向“80后”“90后”人群迅速扩散。市场经济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风险。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尚缺乏牢靠的“社会安全网”。比如,失业救助、医疗保险、社会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还未真正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讲,“灵活就业”也是“高风险就业”的代名词。一旦失去了“单位”的保护,人们难免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难免产生无法回避的焦虑。

4.户口一度是身份的直接标签:没有城镇户口,就没有粮票、布票、油票,就无法在城市生活。改革开放30余年,户口已不再承载粮油功能,但是户口的附加值依然存在。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没有户口,生活并不轻松:

住房——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多被排除在外。而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差别至少在数十万、百万元以上。再加上住房、汽车限购政策的出台。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兜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教育——尽管不少城市对非本市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所松动,但是户口仍承载着较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北京没有户口就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用说小学、中学,单清华、北大等在京的招生指标就只能让外地人羡慕。

社保——按照规定,用人单位要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尽管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接制度已经建立,但由于社保待遇存在地域差异,不同户籍的社保待遇并没有实现均等化。

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城乡结构,人口快速向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表面看,原来的城乡分割、户籍分割不明显了,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体制保障,改变城乡对立、户籍限制的任务依然艰巨。在同一座城市中,户口不同可能会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等诸多问题。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给社会留下深创剧痛,并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离”。

应当承认,近年来,各地正采取措施,努力将公共服务覆盖到更多包括农民工群体的外来人口,可是,无论是蓝印户口,还是“绿卡”、居住证,都没有实现真正的同城待遇;无论是“新东莞人‘新深圳人”,还是“新苏州人”,这些称呼还是给不同人群贴上不同的标签,人群“排斥”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我国已有2亿多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其中1亿多人常年在城市生活,其人El规模几乎相当于两个法国的人IZl总和。今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还会有更多人口涌进城市,其二代子女以至三代、四代等都会长期在城市扎根。在一些大城市,外地人口也会越来越多,人口的跨城市、跨区域流动将更加频繁。不从根本上解决外地人(包括农民工)的同城待遇问题,就无法根除他们心中的焦虑。

5.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秉承着劳动致富的信念,社会也给勤奋守法的人创造了致富机会。今天,财富积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致富”向“财富致富”“资本致富”转变。其中,住房已经成为拉大财富差距的重要因素。

浙江大学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l0多年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住房已成为五成以上家庭最重要的财产组成。一些拥有较大住房或者多套住房的家庭,财富得到巨大增值,而住房较少或尚未购买自有住房的家庭,财富差距被持续拉大。这种差距根本无法通过工资收入增长得到弥补,由此一些人产生了强烈的失衡感、“被落下”感。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转型期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尚不健全,财富分配向政府、垄断行业、发达地区倾斜的趋势未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在拉大。

有分析测算,如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行业收入差距超过l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目前已超过0.5的红线。

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短短l0余年,人们的财富差距就由万元级、几十万元级转向千万元级。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生“错”地方,干“错”行业,抓不到机会,即使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心态怎么会平和? 6.正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不断深化的时期。这种不断深化的改革意味着以往的利益结构要发生全方位和大幅度的调整,我国要重构新的利益格局。换言之,许多群体和大量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要重新洗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间,一方面一个暴富的高收人群体和一个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舒适的中等收入群体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则形成了一个生活贫困的低收人群体。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利益地位的急速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双重示范效应,进而对许多人形成了大面积的压力。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缺位。不少社会成员在失去了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之后,却没有被纳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这些人由于缺少基本生存保障的“兜底”,对未来可能形成的不利处境产生了更大程度的担忧甚至是恐慌。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制造了无数的社会风险。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能量的空前积累以及社会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全球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不断扩散的不确定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共同体,其构成因素和变数之复杂,恐怕也是全世界之最。中国经济和社会在未来还会遇到哪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因素,现在很难判定。显然,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加,势必会给中国的发展和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带来危机,进而加重了社会焦虑。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丢失了信仰。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成员的心灵或心宅往往缺少一种坚守和定力。进一步看,由于心灵或心宅缺少坚守和定力,不少社会成员在面对大量诱惑尤其是经济利益诱惑时,其行为往往缺少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目标取向和执著的精神,难免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心里很不踏实,进而容易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灵缺少坚守和定力,人们的行为一旦受挫,其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必定十分有限,这就会不断加重人们的失落心理,进而深陷社会焦虑当中难以自拔。

社会焦虑现象其实还反映了在中国现阶段,民众对基础民生问题、对于未来美好并且是否合意的生活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以及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深人人心,催生了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财产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十分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于是,这就造成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而摒弃以往禁欲主义以及如乌托邦式过于理想化的行为取向。但是,民生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出现严重欠账的情形,而且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相关部门过于追求GDP,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凡此种种,致使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7.社会焦虑现象尽管从某个角度看会激发社会成员的某种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社会焦虑现象会促成或加重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社会焦虑现象会使社会成员发生不同程度的非理性行为。比如,当社会焦虑现象盛行时,人们对于长期行为往往是不感兴趣的,相反却会热衷于短期行为,容易形成从众行为和越轨行为等。进一步看,这样一些非理性行为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其二,社会焦虑现象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客观来看,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大多数社会成员目前的“绝对”生活水准已经高出一个数量级。但是,由于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往往无暇作出理性的判断,而热衷于同身边更高水准者相比,甚至同全社会当中那些公认的生活水准很高者相比,因而对自已的生活现状不够满意,并且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其三,社会焦虑现象会加重人们对于社会矛盾的不满情绪。有些社会矛盾问题存在着,但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如果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同时再夹杂着一些不公平

的心理感受,就容易把本来不是很严重的矛盾问题看得十分严重,容易迁怒于他人他事,进而会加重某些社会矛盾。

8.尽管中国现阶段面临着诸多的社会矛盾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也不必过于担忧,以至于失去信心。纵观现代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在同等发展阶段都曾遇到过类似的矛盾问题,同时也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矛盾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而是应当积极主动有效地应对并化解社会矛盾。从治本的角度看,应当特别注重从源头上着眼,也就是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国务院加快了供地的进度,保证保障房用地;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加息、收紧贷款、上浮利率种种政策接踵而至……

总之,只有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减少社会焦虑,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

9.中国应对社会矛盾问题有其独特优势。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这就为社会安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支持;法治社会的逐渐形成,使得社会成员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时逐渐地能够有章可循;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和谐社会理论以及改善民生政策取向的形成和实践,更是直接有效地解决或缓解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期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社会也具有一些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独特优势。这些独特优势,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但是如果得以充分开发,将会有助于不少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或至少是缓解。而这样一些独特的优势,却常常被人们忽略或重视不够。中国人期待稳定,甚至有外国人也发现,社会稳定几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中国人有强大的举国动员能力,一些由自然灾难所引发的公共危机,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并最终演变成为大规模社会冲突的导火索,:谳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的举国动员体制和能力,恰恰能够有效地化解类似的公共危机,有效地防止其演化成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中国人一直极为注重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明显的务实精神;中华民族源于多个民族,是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含有多个民族的基因,具有一种平和宽容的精神;中国人对于家人几乎是负有无限责任,客观上这有利于社会矛盾问题的缓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矛盾问题的加剧。

10.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则是能够做到的。就缓解社会焦虑现象而言,至少需要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我们现在提建立一个高级的或中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还不够现实,但是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现实可行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初级民生保障体系,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对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期。如是,则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焦虑现象。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充分就业,是指任何一位愿意参加工作、具有必要能力且年龄合适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获得一个有经济报酬的职位。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一个职位,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意味着拥有了一个可预期的发展平台,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可见,充分就业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必要条件。

(一)“给定资料1”画线部分写道:“为什么会有财富焦虑?也并不是我们都食不果腹,但面对财富悬殊,那早已解决了温饱的财富却又似乎微 不足道……”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二)社会焦虑是由于社会矛盾导致的,总结给定资料中谈到的社会焦虑现象都有哪些,并分析指出它们背后折射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这些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400字。

(三)请参考给定资料,围绕“社会焦虑”这个主题,目选角度,自写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3)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性强;

(4)字数在1000字左右。 (一)答案提示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有一部分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存在一些社会公平缺失的现象,面对一部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人们已经将关注的焦点从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转移到了财富悬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

(二)答案提示

资料中谈到的社会焦虑现象有:

1.因户籍的问题,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不能享有与城市人口在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从而产生身份焦虑。

2.随着社会的变革,从下岗工人到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失业、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产生就业焦虑。

3.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一部分人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失衡感,从而产生财富的焦虑。

4.民众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从而产生生活保障的焦虑。

这些焦虑现象折射出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当前中国经历的社会变革,导致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公平缺失,特权思想严重,民众失去“有尊严的发展”;社会成员未能转变思想,调整并适应现有的社会位置;社会风险因素增加,影响了民众的基本生活状况;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人们缺少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目标取向和执著的精神。

(三)参考范文

正确对待和化解社会焦虑

哲学家罗素说:“人类应用20%的时间工作,用80%的时间生活。”我曾把这一时间表当成我的人生理想,可如今这一理想却离我越来越远。每天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大多的时间被工作塞得满满当当,心里却在发愁着明天将会怎样,发愁着何时才能够放下种种心理重担,开始真正享受生活……

这不是我个人的焦虑,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结构快速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选择自己愿意居住的城

市、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而,有选择,就有焦虑;选择越多,焦虑就越大。为了摆脱对未来的担忧,人们总想很快知道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不安之中。

社会焦虑是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的,是一种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很难通过心理的调适而简单化解。而对于我国公众的社会焦虑,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快速向现代化迈进的变革,这虽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社会发展,如文化、公共服务等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不足,难以享受没有后顾之忧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就业没有保障,难以得到体面的工作;财富差距扩大,难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保障;等等。总之,社会焦虑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社会焦虑的化解,终归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运行规则,让公众享有满意的医疗、养老保障,缓解看病难的矛盾,解除公众的后顾之忧,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其次,改善就业困局,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公众实现充分就业,进行体面的劳动。再次,实现社会的公平化。建立有效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使社会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让社会公众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财富;创建合理的户籍制度,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与城市人口一样享有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此外,政府也应该给予公众积极的引导,使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公众个人也应结合自身特点,设定合理的生活目标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期,提高个人修养,强化人文情怀。

在这个社会焦虑日益凸显的时代,我们要正确蝾待社会焦虑,有效化解社会焦虑,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上文就是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给您带来的2013政法干警申论模拟题:社会焦虑,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政法干警申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政法干警《申论》模拟题(城乡差距)

政法干警《申论》模拟题(低碳经济)

标签:申论模拟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