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政法干警 > 考试大纲

2014安徽政法干警笔试科目考试大纲(专业综合II)

编辑:

2014-10-31

第三节 法与文化

一、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

二、 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中国宪法学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 宪法的定义

二、 宪法的特征

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的实质特征。

三、 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传统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四、 宪法与宪政

宪政的含义;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 近代宪法的产生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中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 宪法原则

一、 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二、 基本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基本人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 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四、 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权力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宪法规范

一、 宪法关系及其特点

二、 宪法规范的特点

第二章 宪法的变迁

第一节 宪法制定

一、 宪法制定概述

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

二、 中国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 宪法解释

一、 宪法解释概述;

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体制。

二、 中国宪法的解释。

第三节 宪法修改

一、 宪法修改概述

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

二、 中国宪法的修改

第四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 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对象;违宪审查的模式;违宪审查的方式。

二、 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发展;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 国家基本制度

第一节 国家性质

一、 国家性质概述

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 中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爱国统一战线。

三、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及国家政策;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 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和内容;“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政权组织形式

一、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政权组织形式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 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三、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选举制度

一、 选举制度概述

选举制度的概念;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 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中国选举制度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三、 中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选举的组织;选举的程序;罢免、辞职和补选。

第四节 政党制度

一、 政党制度概述

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制度的概念和类型;政党与近代民主政治。

二、 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第五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要素。

二、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宪法规定;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法律程序。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四、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五、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概念;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一、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概念

公民的概念,国籍的概念;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 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 平等权

我国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平等权的效力;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二、 政治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结社自由。

三、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四、 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文化教育权。

六、 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权;申诉权和国家赔偿请求权。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 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 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 依法纳税

第五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一、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

国家机构的定义;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国家机构的体系。

二、 中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法治原则。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方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临时性委员会;调查委员会。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法律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特殊的身份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义务。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 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二、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三、 国家主席的职权

第四节 国务院

一、 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二、 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三、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四、 国务院的职权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一、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三、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

第六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一、 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和基本制度。

二、 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

三、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

第七节 地方国家机关

一、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主要职权;会议制度。

二、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主要职权;领导体制;派出机关。

第三部分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 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夏商法律制度

一、 中国法律的起源

夏朝的建立与中国法律的产生;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二、 立法概况

禹刑;汤刑。

三、 刑事立法

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刖),宫,大辟。

四、 司法制度

天罚与神判;监狱。

第二节 西周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吕刑》;九刑;周公制礼;礼与刑的关系;宗法制度。

二、 刑事立法

主要刑法原则;主要罪名。

三、 民事立法

契约:质剂,傅别;婚姻: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七出(去),三不去;嫡长子继承。

四、 司法制度

大司寇;狱,讼;五听。

第三节 春秋法律制度

一、 成文法的公布

郑国“铸刑书于鼎”;邓析“竹刑”;晋国铸刑鼎;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

二、 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战国法律制度

一、 立法指导思想

“一断于法”;刑无等级;轻罪重刑;法布于众。

二、 《法经》

李悝变法与《法经》的制定;《法经》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

三、 商鞅变法

改法为律;连坐法;分户令;变法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秦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重法;云梦秦简;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

二、 刑事立法

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主要刑名。

三、 经济立法

农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市场与货币管理立法。

四、 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诉讼制度;审判制度。

第三节 汉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汉初黄老思想与“约法省刑”,汉武帝时“德主刑辅”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约法三章”;《九章律》与“汉律六十篇”;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二、 刑事立法

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刑罚适用原则:上请,“亲亲得相首匿”;主要罪名。

三、 经济立法

盐铁酒专卖;抑商政策;对外贸易立法。

四、 行政立法

皇帝制度;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管理制度;监察制度。

五、 司法制度

诉讼与审判;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曹魏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麟趾格;大统式。

二、 刑事立法

“准五服以制罪”;“八议”、“官当”;“重罪十条”;封建制五刑的初步形成。

三、 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的变化;登闻鼓直诉制度;死刑复奏制度;刑讯制度。

第三章 隋唐宋法律制度

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开皇律》;《大业律》。

二、《开皇律》的主要成就

体例:十二篇,五百条;内容。

第二节 唐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立法宽简、稳定、划一;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及其相互关系;《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疏》,《开元律》,《唐六典》,《大中刑律统类》;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二、 刑事立法

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五刑制度;主要罪名。

三、 民事立法

民事行为能力;所有权;契约;婚姻家庭与继承。

四、 行政立法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官吏管理:科举制度,考课,致仕。

五、 经济立法

土地立法;赋役立法;禁榷制度;对外贸易制度。

六、 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推事”;告诉的限制;回避制度;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法官责任制度。

第三节 宋朝法律制度

一、 立法概况

《宋刑统》;编敕;编例;条法事类。

二、 刑事立法

刑罚制度:折杖法,刺配,凌迟;重法地法。

三、 民事立法

不动产买卖契约;典卖契约;财产继承。

四、 行政立法

国家政权机构的调整;官员选任与考课制度;监察制度。

标签:考试大纲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