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2-02-27

资料2

进入2011年2月份以来,前期受旱的冬麦区仍无有效降水,气温明显回升,旱情继续发展。据统计,截至2011年2月8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12亿亩,其中,约有2000多万亩无灌溉条件。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若持续无有效降雨,冬麦区旱情可能迅速发展,抗旱形势严峻。”国家防总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和2月1日相比,仅一周之隔,就增加了3400多万亩。另外,有272万人、284万头大牲畜面临饮水困难。当前,受旱区域非常集中,受旱农田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山西、江苏、陕西、甘肃8省冬麦区,小麦受旱面积约占播种总面积的40%。其中,河南、山东、安徽3省作物受旱面积合计8271万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74%。人畜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甘肃、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区的山丘区和牧区。2011年2月9日,国家防汛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启动抗旱III级应急响应。

近年来,中国抗旱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水利投资规模最高、规划目标实现最好、抗灾减灾成效最大、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然而,当前受旱耕地中还有部分望天田没有灌溉条件,部分灌区也由于水源短缺、渠道淤积、抗旱设施损毁或不配套等导致抗旱浇地能力下降。此外,由于抗旱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部分地区农民主动抗旱意愿不强。一些地区在经历了粮食连续7年增产后,思想上有所懈怠,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靠天等雨的侥幸心理。一些地区抗旱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不够落实,抗旱组织不健全;一些地区抗旱工作方案和人饮解困计划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没有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抗旱浇灌能力较为薄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旱灾的扩大,固然有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原因,也和中国抗旱应急能力相对欠缺有关。个别地方政府对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抗旱工作不力的重要原因。而且和防洪相比,抗旱工作应急速度相对较慢。原因在于,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较大,而旱灾则更像慢性毒药,没有洪水来得快。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洪上,对抗旱的投入相对不足。

资料3

在权威专家看来,中国抗旱工作存在的诸多难题,归根结底,在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近年来,中央逐步加大了对水利项目的投资补助比例,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中央补助资金的比例东、中、西部分别提高到1/3、60%和80%,并逐步取消中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地方配套资金。

然而,对农村抗旱来说,“骨骼”重要,“毛细血管”同样重要。权威专家指出,在大型灌区设施建设上,中央每年投入资金都比较充足,真正卡脖子的,在于田间工程。他表示,在灌区改造上,中央大多只负责骨干渠道的主要支渠、斗渠,其余斗渠、农渠、毛渠及田间工程,则交由地方负责。他表示,从事权划分来看,补助田间工程主要是地方事权。作为抗旱的“毛细血管”,其“最后半公里”的含义非常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权缩小、事权扩大现象已很严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指出,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由最高时的约88%下降为目前的45%左右,而地方承担的事务却从40%上升至75%左右。县乡两级政府需要承担越来越重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养老保障、行政管理责任。在此情况下,有关专家认为,“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取消,使地方政府在田间工程建设管理上更显捉襟见肘。随着“两工”的取消,只有特大防洪、抢险、森林防火、抗旱等紧急任务,方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动力。除此之外,动用农村劳动力应当实行自愿或有偿原则。目前,农村保留下来的“一事一议” 制度,无法维系以往依靠农村劳力修田间工程的老办法。正缘于此,权威专家表示,绝大部分乡村管理的小型水库,管理十分薄弱,难以进行必要的维修加固工作,老化失修严重,影响防洪抗旱的效率和效益。

资料4

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保持粮食增长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然而,近30年来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却在显著下降,已经由1978年~1985年的4.7%,下降到1999年~2008年的0.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金霞介绍,“为此,2009年我国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但是这一规划能否实现,关键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灌溉水资源供给能否足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让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正日趋严峻,农业用水比例严重下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用水比例是97%,到2008年,农业用水的比例仅为62%。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不仅供需矛盾突出,而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水旱灾害频发。我国中、东部水土资源相对平衡的宜农区域,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幅显著,历史上就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地区。此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由于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的增强,中国水旱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正不断加剧。

农业发展历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大依赖性,“从而形成了水利是农业命脉的理念与水利设施‘岁必一修’的优良传统。”程晓陶认为,“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多年来中国农田水利设施日显薄弱,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明显下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旱灾及对策研究室主任吴玉成分析,目前中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部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不到50%;二是现有水库及配套灌区水利设施病险严重,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三是水利设施难以适应节水要求,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

现在,中国农村的水利基本设施还在吃30年前的老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6%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接近50%;水利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例也平均维持在5%至8%之间。然而近30年来,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降低到了2%左右。”王金霞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水利设施投资力度,但相对于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另外,政府部门的投资基本集中在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型水利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基本是空白。”

更多内容请进入:

威廉希尔app 公考频道

公务员在线模拟考试

威廉希尔app 公考论坛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