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4-03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了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从地并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划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缓和,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与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里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解析:根据 理解性筛选法 看出,划线句讲的是中条山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而A项只写了中条山的山势。山势之缓和与否和中条山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没有直接关系。山势缓和的地方很多,不可能都成为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若把A项当作文中划线句的证据,则犯了 强加因果 的错误,故应排除。其他三项都出自第二自然段,而且都在划线句的后面,与它形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所以都是正确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解析:先看A项,“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第二段,说“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再通过 比较法 ,我们会发现A项错在“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因为原文已经证明对中条山在中国文明中的作用的研究并非空白。A项 把肯定当否定 , 曲解原意 ,故应该用 排除法 排除。
再看B项,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第三自然段,说“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通过 比较法 可知,中条山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在于护卫,而非在于“联结”。“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的作用,不是“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的。B项犯了 偷换概念 的错误,故可用 排除法 予以排除。
再看D项,用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末段,“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通过 比较法 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它是“必经之地”,D项 把可能性当作必然性,犯了超前肯定的错误 ,故也可用 排除法 予以排除。
C项的“群山环绕”“比较封闭”“肥田沃土”等信息,都能从原文中找到,故为正确答案。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保护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解析:根据 检索性筛选法 ,找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原文说“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从“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看,这一扩张是成功了的。A项说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是把 否定当肯定 ,属 曲解原意 ,故应排除。
C项犯了 无中生有 的毛病。原文提及改朝换代,提及社会巨变,讲的是商朝势力越中条山向北扩张,与晋国越中条山向南扩张不是一件事。两者虽然方向相反,但其意义并未形成对比关系。
D项犯了 因果失当 的毛病。“有夏之居”在中条山的南面偏东,而汾运盆地则在中条山北面,不是一地,所以“有夏之居”不能成为“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的论据。
A、C、D三项都是错误的。由第二段末句可知,B项推断正确。
标签:言语理解表达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