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unw
2011-09-09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1954年宪法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1957年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下来的( )。
A.个人所有财产 B.依法规定享有的财产
C.个人合法财产 D.公民收入和储蓄
3.法律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属于( )。
A.法律解释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法律部门
4.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是( )。
A.自然法 B.习惯性 C.不成文法 D.习惯
5.公司犯下下列哪些罪时,实行双罚,即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 )。
A.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C.挪用公款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下面对“纳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要负有直接纳税的义务,就是纳税人
B.纳税人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C.纳税人是由税法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
D.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7.复杂劳动被当作简单劳动的倍加,是因为( )。
A.从事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B.从事复杂劳动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C.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差别
8.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B.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降低的结果
D.资本家压低工资,使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9.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个论断说明( )。
A.理论可代替实践 B.精神可以变物质
C.理论的作用是无限的 D.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10.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内部电阻变为零。这一特性却并未得到实际应用,其原因在于( )。
A.超导材料比较稀缺,不易普及 B.超导材料过于昂贵,普通人买不起
C.超导并不能节省多少能源 D.超导目前还不能在常温下实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颁布了4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75年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的宪法,1978年颁布的宪法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又制定了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据此,答案为A。
2.C【解析】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权利。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
3.B【解析】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而引起的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据此,答案为B。
4.D【解析】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习惯。据此,答案为D。
5.B【解析】公司犯罪实行单罚制或者双罚制要严格按照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根据规定,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挪用公款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均实行单罚制。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实行双罚制。据此,答案为B。
6.B【解析】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纳税人在有的法律、行政法规中称为纳税义务人,即直接对国家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这里的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也包括非法人企业。不同税种的纳税人是由课税对象的性质决定的,由各个税种的专门税法分别规定各该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可见纳税人的范围是由法律法规限定的,而不能笼统地说“包括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故选B。
7.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该观点有所了解的考生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C。如果不了解也可通过排除法,题干是给出结果求原因,而A项只讲了简单劳动,B项则只讲了复杂功动,都没有把二者联系起来;D项中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主观地等同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偷换了题干所给的概念,也是错误的。故选项C正确。
8.A【解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就是,个别资本家因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此就可以看出正确答案为A。选项B和C则反而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9.B【解析】理论是精神食粮,结合定义,群众理论会变成物质力量,那么精神也可以变物质。故选B。
10.D【解析】超导现象只有在-273°C才能实现。故答案为D。
标签:行测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