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 > 申论热点

2014年湖北公务员申论热点:树立"调解质效"的意识

编辑:sx_bij

2014-04-11

调解和判决都是解决诉讼纠纷的重要方式。以调解方式解决诉讼纠纷是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先行调解制度,在立法上肯定并强化了调解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错误观念。有的审判人员一味强调调解的作用,把调解视作万能良药,不敢也不愿用判决方式解决纠纷;有的则一味追求高调解率,追求不切实际的“零判决”和“100%调解率”,甚至参与所谓的“零判决”比赛。这些错误的调解观,不仅违背了司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纠纷解决,损害了司法公信力。事实上,错误调解观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一些调解结案的案件自动履行率下降、调解申请执行率上升,已经衍生出“调解执行难”的现象。

调解不是万能的,也不应该是万能的。调解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诉讼双方的合法自愿。让每一起案件的每一名当事人都能接受调解,这显然不现实。此外,调解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包揽所有的案件。从这个角度说,调解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替代判决,其作用也不能被无限放大。如果把调解作为解决所有纠纷的唯一方式,必然会滋生出硬调、压调等错误做法,甚至出现以牺牲司法公正追求调解结果的极端情形。

对每一名审判人员而言,调解率不是越高越好。调解率作为衡量审判效果的一项考核指标,主要是用以评估调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引导审判人员提高调解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司法规律而言,调解率应当具有临界最佳值,一旦超过临界值,调解的负面作用可能就会超过正面作用。所以,一味追求数字高低,必然会造成对调解率的误读和扭曲,忽视调解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破解“调解万能主义”和“调解率越高越好”的错误观念,审判人员应树立“调解质效”的意识,实现从追求“数字”到关注“质效”的转变。对于每一起案件,审判人员都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对于有必要为社会规则提供指引的案件,更应注重发挥判决的规范指引作用。同时,审判人员还必须综合评估调解率,突出关注调解的质量和效果,注重考虑调解自动履行和后续执行情况。

标签:申论热点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