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1-07-21
其实对食物的偏见或者误解、误会,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所在多有。法国人相信过“鸡蛋是难消化的”,大部分家庭的母亲一想到给孩子吃蛋就如同疯了一样。在一些民族,见到鸡蛋还会让人联想到授胎,要禁止姑娘和育龄妇女吃鸡蛋。土豆最早在欧洲被认为是一种不易消化的粘性食物,只适合用来喂猪,有人说吃土豆会造成麻风病蔓延,有人说吃土豆容易胀气,1765年,《百科全书》也认为吃土豆胀气,并写道“对农民和劳动者结实的机体来说,放几个屁又算得了什么。”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抱怨英国人对这种在爱尔兰已被证明很有营养价值的食品竟然不屑一顾。经过灾年饥荒,在法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土豆才公开在法国进行试验种植,后来,国王如形象推广大使一样公开吃土豆,皇后还将土豆花插在头上,土豆才被法国人接受,进行普遍种植。这位路易十四在临终时说过“朕走了,但国将永存”,其实他倒不如说,“朕走了,但土豆将永存”。16世纪,西红柿在欧洲被当做景观植物种在庭院里,因其果实鲜艳光滑,枝条却长满了茸茸细毛,还分泌一种怪味液体,再加上它与曼陀罗、颠茄之类茄科有毒植物出身同一家族,所以,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试试它的滋味。直到18世纪末,一位意大利人“敢为天下先”品尝了西红柿,随后,美国人罗伯特·约翰逊向公众做了吃西红柿的现场表演,才打消人们的疑虑,从发现种植,折腾了两三个世纪,西红柿才爬上欧洲人的餐桌,可比范进中举艰难多了。
而今天,面对这几种常见食物,再看它们“不堪回首”的当初,一定觉得匪夷所思。可以说,食物史是一部人类慢慢消除偏见和误会的历史,是一部逐渐探索求同存异的历史。
还有一些食物和吃法,至今令人还有“叹为观止”之感。莎士比亚在《奥塞罗》里说,“现在这食品就像蝗虫一样味美”。在世界许多国家盛行吃蝗虫、白蚁和昆虫的幼虫,根据各自的烹调习惯,或水煮,或油炸,或熏烤,或晒干,或烤熟研成粉末。据说食用昆虫可以刺激人们智力的发展。如法国人吃勃艮第蜗牛,欧美人吃乳油木大毛毛虫(这种火烤毛毛虫还是上层社会鸡尾酒会的“餐前点心”),印尼巴厘岛居民喜欢吃油炸蝴蝶,东南亚某国爱吃酱油拌蟑螂,蟋蟀、蝉是非洲一些国家的佳肴,墨西哥人吃50多种昆虫,中美洲还有“蛾子饼”。对于这类昆虫“盛宴”,于我而言,只能远观遥望,只能抱着“虽然我不会吃你的食物,但我扞卫你吃这样食物的权利”的态度。
于我们而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皮蛋,被评为全球最恶心的食物,网友的不满之情也可想而知。还看到一企业煞有介事地表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评选者本人不是皮蛋消费者,没有亲身感受,敢对其他国家传统食品说三道四,肆意贬损,源于他们的无知和傲慢。”这家企业表示“强烈抗议”,要求取消该评选结果,并向所有皮蛋消费者道歉。我觉得这戏演得有些过了,不是消费者就不能评选了吗?比如搞个毒奶粉评选,我保证很多没吃过毒奶粉的人一定会把票投给三鹿。就像砒霜是剧毒药,你不能因为大家没有“亲身感受”就否认这说法。我倒不认同人家的皮蛋“恶心说”,是觉得那说法值得这样愤然作色吗?人家随便在那里弄个评选,我们大家反手奚落一下也就算了,如此又是强烈抗议,又是要求道歉,有点小题大做,太把那个评选当回事了吧?
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们都各自适应着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若不将之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社会与自然环境下来观察,以己度人,往往南辕北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相关推荐:
标签:申论热点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