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申论 > 申论热点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敛财"景点

编辑:

2010-10-22

【核心观点】

(1)严格来说,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旅游业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是“无形的服务”,景点带不走,“服务”却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其中服务者的素质很重要,收费的合理性也很重要。但是“景区敛财”却是旅游景区的一大“软肋”。这与管理者眼中“只有景区,没有人文关怀”的理念不无关系。因此,管理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需要提醒旅游管理者的是,没有游客的“大拇指”,任何一个景区都不可能存活下去。

(2)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还需解决好与周边居民、地方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政府投入与民间投资的关系。但是“利益的回馈”机制,不能建立在损害游客利益的基础上。诚然,戴斌老师也认为,景区“扩大收入”,从而给当地政府、人民及投资方一个比较好的利益回报,这个“动机”无可厚非。但是,在利益的权衡角度,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经验,在充分注重民意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调整好利益分配,引导地方与当地居民和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把他们真正变成资源保护者、文化传承者。同时,对游客的“索取”保持“适度性”,提升景区在游客中的口碑,这才是关键所在。

(3)或许,各地的旅游资源,在管理者看来,若不加以“盘活”,几乎就是一个累赘,维护要花钱,管理要成本。他们想到了或受人启发想到了“开发”、“市场化”,这样就可坐收渔利,而且无本万利,累赘就成了“摇钱树”。这样的“好事”,当然颇易使管理者动心,于是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敛财景区”。对此,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对于景区资源,不管是拜自然之赐的资源也好,还是拜先人之赐的资源也罢,它们都不天然具有某种一成不变的社会属性,更不是地方政府的“私人财产”。

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曾经具私人属性的资源,被制度赋予了公共属性,成为国家所有,也即是全民所有。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公共资源的公共性,也就是公共资源的人民性,本质上则是国家制度人民性的体现。如果公共资源日益背离公共性,那么就意味着公共资源逐渐失去人民性,这是历史的倒退。因此,旅游景区,是时候回归到“纯粹的”公共属性了。

 

标签:申论热点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