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行政机关)

编辑:

2012-11-30

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这对政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否将地方经济搞上去,成为各级政府考虑工作的重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于是,各地政府往往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争取地方经济的发展。中部某市位于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况。随着一些发达地区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在开发区种植大树成为美化环境招揽客户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该市山区的古树名木成为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追逐的商品。一方揣着重金前来买树;另一方除了这天赠的财富别无其他可以换钱的东西。两方面一拍即合。参天的古树被连根挖出,运往大城市。而该市很快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效益,领导有了功绩,山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但有一位长年研究该地森林植被的专家对此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说:“这些古树已经在这生长了千百年,本身具有不可替代、难以再生的价值不说,它们对该地的环境、水、土更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卖树换钱确解决了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却是短视的,无异于竭泽而渔,追求经济发展当然无可厚非,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首先要对自身的条件有清醒的、长远的认识。这里的森林其实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应该保护好这份财富,利用好这份财富求得发展,不根据这天然的资源在保护中求发展,不想法子为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将来哭都来不及!”

材料二

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中国的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会在各方面产生极重大深远的影响。刘于普通人来说,西藏意味着美好无比的大自然,意味着诗情画意,能到西藏走一走,是无数热爱大自然、热爱文化的人们的一个梦。但是,随着交通的便利,西藏旅游将迅速升温,会有无数的人慕名而至,西藏本地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方面的挑战。

不久前,有关方面组织一些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对西藏有深刻认识的专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火家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专家说,对于西藏文化,最根本的就是保护,应该在尊重、保护历史的摹础上来谈发展。他说:“我打一个比方,原来在我心目中的大昭寺的感觉是曲径通幽,两边全是藏族建筑,很悠然、神秘地看见桑烟袅袅.金顶闪光。人慢慢地走进去,从身体到心里,有一个欣赏感受的过程。现在广场修了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一览无余,彻底曝光,全裸了!我觉得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尽可能多保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另一位摄影家对此有同感,他说:“现在我到了拉萨的感觉,跟北京没什么区别。我在阿里古格遗址的顶上,都能听到清晰的手机电话。那个古格遗址是我最早拍摄过的获奖作品,非常原始、荒蛮、荡气回肠,野鸽子飞在佛塔边,那是我的成名之作啊!这次去,又在原地拍了一张片子,结果是电线杆子、楼房都在旁边,那么原始壮观给人震撼的景观荡然无存了。这种感觉包括我到了珠峰,珠峰完全成了旅游胜地,跟一个闹市一样,马车队来回接来接去,到处是帐篷。我们不能拒绝现代文明,不能拒绝西藏的发展,但我们是不是能够有恰当的保护措施,让原始的东西还保持原始状态?所以青藏铁路开通后,我在摄影圈里就写到了这种担忧。千万不要铁路通了后,就人山人海地奔到西藏去!”

一位作家说:“一条钢铁巨龙趴在世界屋背,一片脆弱而神秘的土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美丽圣洁的生命从此不设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印度河以及雅鲁藏布江等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包括藏羚羊、野耗牛、岩羊、雪豹、棕熊、孟加拉虎、黑颈鹤等多种珍贵野生动植物。但是,由于高达4000米以上的海拔,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如何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是亟待大家共同关注的紧要问题。铁路的修筑无疑会提高广大藏族同胞的生活条件,给青藏高原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机遇和危机并存,由于进藏交通成本的下降,必然导致大量游客的进入,这片脆弱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压力?从我们一个文人、作家的角度,当然希望永远保留那片牧歌式的诗.般的生活。将它留在那片高原上,但实际上人类是要进步的,那片高地上的人还是希望过上文明的生活。但是,文明和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文明总是要把文化带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如何把这个代价和沉痛减轻到最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就是科学。” 材料六

记者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获悉:为了提升每一位乘坐青藏铁路列车的旅客的环保意识,“绿色江河”将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列车车厢,对旅客进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目前,志愿者招募工作已经开始。

青藏铁路被称为中国第一条生态环保铁路。“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接受采访时说:“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我们认为迫在眉睫的是要提升每一位旅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通过铁路进入青藏高原的旅客都能接受环境知识的熏陶,掌握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并且从每个旅客自身做起。”基于上述观点,“绿色江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让志愿者走进列车车厢,让乘坐进藏列车的乘客不仅感受到青藏高原的雪山云天、宗教文化,也能感受到一些绿色与环保的氛围。

三、 申论要求

(一)假如上述给定的材料是你在城乡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请用不超过45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供领导审阅。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0分)

(二)请用300字以内的篇幅就如何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三条以上的对策和建议。要求:条理清晰,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20分)

(三)请结合给定材料,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 ”的角度,用不少于800字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注意: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做答,做答在其他位置上一律无效! (一)答案提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矛盾和问题频现。其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发展经济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而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选择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争取经济的发展,某些偏远地区甚至开始发掘、买卖当地珍贵动植物资源,为谋求眼前利益不惜破坏长远生态。其二,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交通的便利使西藏旅游迅速升温,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西藏的环境和文化保护带来了危机和挑战。其三,愈演愈烈的黄金周拥堵现象已经对景区造成了压力,某些文艺制作也频频向自然借景,严重危及风景名胜的自然生态。由此产生了要在“发展”和“保护”、“文明”与“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而对于这些矛盾已有处理得当的先例,例如龙游地区就通过实行古建筑拆建异地保护,妥善解决了保护古建筑和百姓建新房之间的矛盾;安徽呈坎村积极探索开展“乡村游”,在保存古村落原貌的基础上,首先从环境治理入手,并把新村规划建设在古村落外,既保护了历史遗产,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其实要解决好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讲要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答案提示

解决环境和文化保护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发展和保护双赢之路。首先,要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要在干部中间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摒弃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倡导健康发展方式。其次,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督促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本区域内的古文化遗址和文物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再次,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探索绿色环保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在保障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后,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环境保护,尽快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严厉查处,勒令其恢复原貌,并对其予以相应的经济、行政以至刑事处罚。 (三)参考范文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各级政府、民众乃至整个国家关于发展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致有些地方盲目的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为谋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弃环境、文化于不顾,不惜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古文化风貌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毁灭性破坏。殊不知环境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命脉。

首先,环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第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后盾,任何经济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第二,环境是人们得以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和工作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就算经济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没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又谈何生活水平和品质。

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则是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某些以原始文化和古遗址著称的地区,经济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冲击固然不可避免,但尽可能的让原始文化保留原始的状态、让古遗址古建筑继续存在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传承的文明,是我们应该给予祖先的交代和尊重。

诚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为代价。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必然选择。

基于此,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和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家园,就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把加强环境、文化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视之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切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都是暂时的、短期的,都是与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如果强行通过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害,而且最终还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为修复其造成的损害需要更巨额的经济投入。实践证明,要正确处理环境、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最终达到协调发展。

威廉希尔app  公务员频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