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申论:高考作文离现实近一些

编辑:zhangrongfangcms

2013-02-12

随着公务员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考公务员,在此,威廉希尔app 的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仔细阅读各省份的高考作文题,总的感觉是新意不足,与现实相关的命题,更是几近绝迹。

比如,安徽《时间在流逝》和浙江《我的时间》,主题说的都是时间,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题目。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这类题目不太适合他们发挥,极难写出什么新见解,只可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四川的《总有一种期待》、全国卷I的《期待成长》、江苏的《拒绝平庸》等题目,都差不多是2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的作文题。由此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作文的命题模式依然没有太大变化。相比较起来,全国卷II《代买彩票》、江西的《孟子三乐》,显得略有新意,但也仅仅是“略有”而已。

高考命题是否具有新意,首先事关公平,一些写了几十年的老作文题,范文很多,如果学生恰好读过相关作文,就极易凭记忆套作;而那些未读过“范文”的学生就容易处于劣势;其次,更关键的是,这些脱离现实、大而空的命题,让学生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

高考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表达真实见解的能力。很多社会事务的参与或管理,都牵涉到观点的表达,都需要依赖文字。然而,如今高考作文命题提倡的却是像“成长”、“时间”、“期待”这类空泛、浮华的文章内容,这类题目本身就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和视角,即便写出来也极易言之无物。如果学生写出的是装腔作势、无法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那么责任究竟在命题者,还是学生?

学生的文风,关系到他未来的思维模式和精神气质。一个学生能否对社会和人生有远见,清晰地思维和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手段。高考作文命题是语文教育很重要的导向,人们关注高考作文命题,其实就是关注日常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就习惯于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征地拆迁、道德建设、法律规范等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其公民意识,这样高考作文命题的“现实化”就会顺理成章。否则,如果仅仅是高考作文“面对现实”,或许也会让一些考生难以适应。

记得2009年,高考作文中还出现过“明星代言”、“圆明园兽首拍卖”等一类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命题,当时舆论称赞这种命题思路,认为有助于学生理解写作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这种命题,对未来的语文教育是很好的导向。但这样的命题方向未能坚持,或许也和日常的教学模式不“匹配”有关。

希望中国高考的作文命题能离社会现实更近一些,走出封闭和僵化的怪圈,从而带动语文教学的变革。当前的命题模式,不仅无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想象力和使命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会给学生带来价值观、思维方式的模糊和混乱。

更多信息

公务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