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4-07
资料4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区56.4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逐步与子女签订家庭养老协议。
家住平罗县黄渠桥镇黄渠桥村的刘老太太却需要和她的两个儿子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才能过上舒服愉悦的晚年生活。按协议规定,两个儿子必须每月支付老人100元生活费,并且轮流安排老人在各自的家里住。刘老太太见到记者说:“签了协议好,子女之间再也不会互相扯皮了。”
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的通知》上看到,五种老年人要同儿女签订协议: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多子女户的、老年人居住在村里子女在外工作的、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家庭、低保户家庭的、无子有女户的。《家庭赡养协议》范本规定了赡养人应履行的义务,包括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清洁卫生的衣物和被褥,为老人提供粮食,并要求赡养人对老人态度和蔼,说话和气,照顾周到等。赡养协议一式三份,由村委会、被赡养人和赡养人各持一份。
较早实行家庭赡养协议的银川市金凤区老龄委副主任王雪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个协议本身没有法律的约束力,而且我们在签署过程中也是贯彻自觉自愿的原则,因此签署的人并不是很多,金凤区有16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协议推行两年来,大概有3000名老人签订了协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协议倡导敬老爱老的风气。”
平罗县是从2005年开始在全县的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赡养协议的,县民政局党委书记许宗信说,要想使协议发挥作用,还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在该县县下属的城关镇和平村就规定,凡是签了协议的能够很好赡养老人的农户可以享受村上免于收取一些杂费的优惠政策。和平村支书呼学忠说,有了这样的政策,一些贫困老人的生活状况好多了。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家庭赡养协议书的示范效应实际上要大于它的实际效果。因为家庭赡养协议的签订是自觉自愿的,这样本来很好赡养父母的家庭不愿意签,而赡养父母不太尽心的更不会签,他们不希望受到村委会的指责和监督。一旦有些农村多子女家庭签订了协议书以后,兄弟之间在如何赡养父母就成了摆在桌面上的事情,老人的生活反而会好一些。这样的情况就会得到周围人“非常孝敬”的羡慕和称赞。
10月30日,正在银川近郊大新镇田里劳作的吴老爷子一昕子女还要和父母签订赡养协议,很是不解:“我辛辛苦苦养育儿女一辈子,还要签协议?”这个问题提到了关于家庭赡养协议一系列争论的背后“故事”。
金凤区老龄委在2005年的时候对辖区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农村很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非常差,甚至发生子女虐待老人的情况。“以前我们一直说‘百善孝为先’,但是现在很多儿女孝顺父母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了。”王雪梅说,她还给记者讲了自己亲
历的一个故事:她的继母是金凤区良田镇人,从良田镇到银川市区公交车票价2元,可就是这2元钱,她的儿女都不愿意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努力推行家庭赡养协议的原因。
自治区老龄委副主任岳秀霞说,现在道德意识的淡化固然是家庭赡养协议要广泛推行的一个原因,但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一些老年人生活有保障的农村,家庭赡养协议只是村委会工作的一个象征。金风区良田镇盈南村是靠近银川市区的一个村庄,银川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这个村逐渐富了起来。
村民李凤奎今年74岁,现在他和老伴每月一共能从国家和村上获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合计700元,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马万琦介绍说:“村里有按照国家政策出台相关的养老保险体系,55岁以上的老人村里给每人一次性缴纳7000元养老保险,个人只要承担4000多元,这在其他农村是没有的。老年人生活有了保障,家庭矛盾相对少了。但是子女更应该从心理上关心和孝敬老人。”
资料5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万里说,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家庭赡养协议是这场变革的缩影。以前,家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最崇高的,而社会的开放性让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一些东西分享了,家庭伦理对人们的约束性也逐渐变小,,过去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却成了负担。他建议在大力倡导传统道德的同时要适应这种新情况,尽快推动国家的养老体系建设。
岳秀霞说,现在我国农村的低保体系具有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健全,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伴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首先,尽量把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让他们的生活有所依靠。其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在落实上适当向老年人倾斜。再次,应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在居家养老模式中,不能单靠社区老解决问题,要把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资料6
“国家最好建立一种基本制度,险种不要太多,并且让参保人有一定的选择权,就像火车上有硬座、软席一样。”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许多年龄较大,无职业、无收入且不稳定的城镇居民,是社会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如何将他们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消除养老“盲区”,亟待破题。
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政策不统一,对人员流动时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形成限制。另一一方面,一旦更高层次的政策出台后,可能产生与地方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导致政策衔接困难。
对于如何消除城镇居民养老的“盲区”,我国不少地方都在进行探索,但在缴费比例、待遇水平等方面又各有不同。不仅如此,《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各地在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最大的难题就是钱。”据长期从事养老保险工作的贵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调研员杨文松介绍,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上走在了前面。但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落后省份,在养老金的支付上仍然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以贵阳市来说,每年收缴上来的社保费用基本上要用于支付,养老保险基金不要说增值做不到,如何使基金不贬值,都是一件是让人头痛的事。
安顺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保险科科长刘桂芬认为,养老保险,不宜农村居民搞一个方案,城镇居民又实施一个方案,搞得缴费标准与享受待遇不一样。应统筹模式与标准,所不同的是在缴纳费用时可设置多种标准,由参保人自主选择。
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处长郭世英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类型的人群是分批参保的,不同的人群分属于不同的参保类型,各自的缴费标准和领取标准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如公务员一种、事业单位人员若干种,企业职工一种,离退休干部一种,农村居民一种,这其中又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缴费的标准也不同。众多养老保险类型在一个平台上运作,会引发不少矛盾和问题。“不能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政府花钱不买好。”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力求使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两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应体现普惠的原则,各类人群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差距不能太大。国家最好建立一种基本制度,险种不要太多,并且让参保人有一定的选择权,就像火车上有硬座、软席一样,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座位。二是统筹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使用,对现有社会资金资源进行整合。如分散在各部门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社会救济费等等,统一使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养老问题会更加突出和迫切。资金筹集使用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国家应从法律上及早统筹考虑,建立稳定的、规范化的养老保障资金筹资体系。
标签:申论模拟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